一位行業資深人士表示,2017年的復蘇形勢給了名優酒太多的底氣。
智邦達營銷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健認為,“這種做法對于行業內的部分領軍品牌而言是比較科學的。無論是從定位和訴求,還是品牌戰略需要,都是必須去做的選擇。同時,瀘州老窖、汾酒或者劍南春,它們都具有這種能量,他們的品牌資產、歷史榮譽和所獲得過的輝煌,也包括他們本身的品類特征。”
“國酒”之爭背后的產業邏輯
“濃香國酒”、“清香國酒”、“紅色國酒”……有行業觀察者預言:“未來可能還會出現其他品類的‘國酒’”。那么,名酒紛紛搶占“國酒”地位,背后究竟反映出什么產業邏輯?
“不同提法的國酒出現,其背后的產業邏輯是在國內很多行業和領域當中,都呈現出了‘龍頭為王’的特征”,智邦達營銷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健分析認為,當前幾乎每個行業集中度都在快速的提升,大家都需要占領這個行業里面領頭羊的位置,形成品牌勢能和消費勢能,從而搶占消費者心智。無論是面對消費者也好,或者面對經銷商也好,都會形成更好的資源。
“‘國酒’就是市場老大,是行業領頭羊的體現。茅臺之所以好賣,就是因為它在消費者心目中獨一無二的品牌地位,大家認可它就是‘國酒’,這在消費者意識里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具有強大的消費吸附力和品牌號召力。其他名酒也看到了這一點,參與對‘國酒’稱號的爭奪,就是為了拉近與茅臺在消費者認知中的差距。”在市場一線扎根十幾年的安徽徽派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左澤壽認為。
“實質上,國酒是品牌的自我思考,消費者的心智中只有‘好酒’”。楊永華指出:“產業需要的是遠見,是理性。從白酒產業發展的趨勢看,馬太效應帶來的是強者恒強,未來的企業將是冰火兩重天,‘國酒’不應該是企業自封式的拼搶,應該是品牌重構的結果。”
楊永華則認為,“國酒”的背后是品牌,更是品牌價值,國酒需要形成消費口碑,需要形成“粉絲”的狂熱,需要給消費者更多的文化享受和文化體驗,更需要付出努力。有個“國”字不能說明什么,消費者的榮耀才是“國酒”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