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憂”——行業為何不強?
白酒業體型大但有虛胖之嫌,仍需強身健體。白酒企業數量眾多,優劣并存魚龍混雜。現白酒產量占世界蒸餾酒總量的30%,但海外市場占有率不足1%,與我國是酒生產、消費、文化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符,所以才有“八大名白酒不如一瓶廚房用酒”的調侃。白酒至今沒有像白蘭地、威士忌、俄得克那樣成為世界通暢型酒種,也尚未出現像帝亞吉歐那樣可以呼風喚雨的國際酒業巨頭。
還需指出,此輪價格領漲的產品多是傳統老名酒,漲價成行的主因是消費升級而非企業的技術、品牌、產品的創新,白酒業并未強大到想漲價就能漲成,價格回暖對白酒而言主要是機遇所致,對此應有深刻的認識。
五“憂”——怎么化解風險?
白酒業目前成績不小問題不少,多年積累下來的風險并未完全化解。我們需要心懷憂患、防微杜漸。
從政策角度看,白酒在產業、稅收、環保等方面都是限制發展的行業。從市場角度看,年輕消費群體的不斷擴大,整個消費群體對健康要求的日益迫切,將對白酒產銷產生或近或遠的負面影響。
從白酒自身看,如何解決健康化、國際化問題,如何講清白酒定義、年份白酒、新工藝白酒問題,如何推動傳統工藝與柔性化、智能化、信息化生產相結合的問題,都迫在眉睫。
落實十九大精神,深化供給側改革,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防風險是白酒業亟待完成的課題。
六“憂”——怎樣綠色生產?
從今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正式施行,必將對酒業產生重要影響。
其作為國內首部生態文明建設的單項稅法被俗稱為“排污稅”,它的落地標志著征收幾十年的排污費退出歷史舞臺,進入了以法治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期。排污費與排污稅從詞面看只有一字之差,且繳費標準也是從前者平移至后者,但二者的內涵卻大有不同。前者屬于行政范疇,后者屬于法律范疇,違反前者屬于違規,違反后者屬于違法,后者的權威性、嚴肅性、強制性明顯大于前者。排污稅的實施,對遏制地方保護主義和企業的不規范行為將發揮更強的威懾力,這對環保不達標的酒企而言不啻為達摩克利斯劍。
另據報道,今年起國家還將在全國鋪開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作為排污稅的配套措施,以解決“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的不正,F象。酒企在釀造、灌裝等生產過程中,也有廢氣、廢水、廢物的排放,是否全部達標,讓人心存憂慮。對中小企業眾多、生產方式粗放、現代化程度相對不高的白酒業而言,如何采取措施,進一步開展綜合利用、綠色生產,減排四大類污染物,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張大試卷,成績如何還需拭目以待。
七“憂”——深化白酒文化。
白酒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源遠流長,在生生不息的歷史長河中衍生出自己獨特的酒文化。近年來,白酒企業對酒文化的重視程度是空前的,甚至到了言必稱文化的地步,這當然是好事,但有些問題仍值得深入探討。
首先,什么是酒文化,什么是中國酒文化,什么是中國白酒文化?上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各是什么,它們之間的共性和個性又是什么?在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上,我們還沒有完整清晰的答案和行業的共識,而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所以,我們講的酒文化無外乎歷史、名人、原料、實物、地域、技藝等,未完全體現出白酒文化所應蘊含的精神感染力、行為凝聚力、價值導向力;蛘哒f,在酒文化的問題上我們是廣度有余而高度、深度不足。
如何讓白酒文化既體現歷史傳統,又反映時代精神,還貼近公眾生活,如何讓白酒文化充滿人文情懷和精神正能量,如何讓白酒產品煥發令人信服的文化氣息都需要下大氣力去研究。
如果說法國酒文化的內涵是“浪漫與時尚”,那中國白酒的內涵和人文精神是什么,亟待行業給出清晰簡潔且有共識的答案。這不僅關乎白酒在國內的長遠發展,而且關乎白酒在國際上的站位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