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葡萄酒已有20年,創辦智德葡萄酒營銷機構也已經快13年了。在這個過程中,接觸了大量的企業。同時,在為企業提供營銷服務的過程中,也在不斷思考和總結。企業發展之路有很多,換個角度來談談,希望對你有啟發。
第一、在變中求發展
范蠡在《國語·越語》中說: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很多新事物都是“應時而生”的;仡^看看能夠歷經多年不衰的企業,例如茅臺、五糧液、張裕、長城等等,還有一批為數不多的、歷經了20年以上的大酒商,都是有一套的,都具有“因時而變”的能力,否則活不到今天。
道家講 “不變應萬變”,這適合大發展、大未來。堅守釀造高品質產品的理念不變,但在營銷策略上要不斷地變。但是比較起來,孫子兵法的理論更合適我們現在的市場。
孫子兵法講究的是“萬變應不變”,以及“兵者,詭道也”,也就是說“奇正致勝”,更適合現在的情況。經營的本質是創造價值,是為消費者服務,獲得消費者的認可等等,但,企業首先要活下去,所有成長起來的企業和個人,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道家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無不為”,只適合達到一定程度的企業。特別是對中小企業和品牌來說,活下去都難,還怎么講“無為”?當然,你可以說正因為如此才發展不起來的,但,又有幾人能夠守住、能夠熬住?
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由投資主導轉變為消費主導。這意味著市場的競爭必然會更加激烈。投資主導的市場,消費的“不理性”更甚。消費主導會使消費更加“成熟”,對企業來說要求更高。為什么造假的企業逐漸的“窮途末路”,就是市場的大環境變了。
葡萄酒很特殊,是個性特點和飲用的儀式感都非常強的商品。所以,葡萄酒的品牌符號意義非常重要。所以,“標簽+信賴”對葡萄酒銷售是非常關鍵的。
那么,你就發現,一旦品牌做起來之后,只要自己不犯大錯,就會發展的越來越好。這種商品不像很多電子科技類,甚至餐飲等其他行業,不行很快就會死掉。世界歷史上,又多少科技類的公司能長久不衰的?很少,但酒水類企業反而是生命力很長久的。
當前市場的大環境相信大家都有了解和判斷,經常讀我文章的人知道,我也做過很多分析了。面對變化中的市場環境,對葡萄酒企業來說,怎么變?
對大企業、大品牌來說,必須要做好三點:
一:
預判未來趨勢,開發對應產品,培育市場,等待大趨勢來臨,你依然是領
袖,要步步領先。
二:
團隊要應時而調整,要不斷對團隊進行優化。有時,市場做不好,就和人有
直接的關系。
三:
要高舉理念大旗,要強調價值觀、要倡導積極向上的主張,這不是唱高調,
是企業地位的要求,當然要踐行。
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來說,怎么變?也要做好三點:
一:
別想那么多,只要不犯法、不違規、不做泯滅良心的事情,其他的事只要能
賣酒,都可以做。別被各種經營理論所束縛,例如品牌的某些原則等等,還
不到你唱高調的時候。這個世界原本就是肉弱強食的,先把企業搞起來再說。
二:
要特別重視產品開發。既要走品牌化路線,又別太在意傳統品牌路線的要求,很多時候,品牌的很多道理都是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搞出來的。活下去、能賺到錢是真格的。賺到錢,啥都好說,再立牌坊都不遲。
三:
必須要有幾個“硬人”,要幾個“鐵桿”。老板手中要有幾個“牛”的人。牛的人在企業很小的時候愿意跟著你,一方面他也要成長,另一面人情世故要做好,讓他也要賺到錢。舍不了孩子套不來狼。錢都被自己賺了,誰還跟你混?牛人跟著你,到底圖啥?能為你所用,你就贏。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東西,但,我認為上述幾條是最重要的。特別是人的問題。在這個世界上,啥是好人?啥是壞人?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遠比我們想象的脆弱,成人世界的體面,靠的就是謊言。經商者說自己豪爽和仗義,只不過是一種智慧。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每個人都在偽裝。除去極端,蕓蕓大眾,誰都沒有壞到哪里去,也都沒有好到哪里去。
儒家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適合做管理,叫做“征服人心”,但人心又豈能輕易征服?當然我們可以不叫“征服”,叫影響,但即便影響,大部分情況下,也是“糖衣與炮彈”的結合。至于渠道問題、經銷商合作問題等等,都是可以想辦法解決的。上述三條做好了,基本的問題便解決了。
第二:跳出傳統,體外創新
很多企業的發展受制于企業成長的機制和固有觀念的影響,往往跳不出來,打不開局面。這時候,一定不要僅僅試圖在原有基礎上做調整,而是要打開思路,創造新的。
例如很多葡萄酒生產型企業特別是酒莊,都屬于“重資產公司”。葡萄園要自己種植、自己收,酒要自己釀。后來發現,很多錢都投在了“固定資產”上,原本有些錢,結果這些錢一旦被套在這些資產上的時候,反而做市場的錢沒了,或者捉襟見肘。
中國很多酒莊就是這樣的。建筑搞得很好,花了很多錢,但做市場反而沒錢。要想投入,就要開源節流,開源需要市場投入,節流也不解決問題,因為很多錢不能省例如員工的工資。于是陷入困境。某些經銷商企業也存在同理的事情。
其實,其他行業也都一樣。例如神州租車成立的比較早,自己買車、自己養司機,這都是重資產。后來網約車出現了,例如滴滴等,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如果加大廣告吸引客流,成本就會上升。從經營中節流,員工和司機可能就會跑掉。于是,神州組成成立了“神州專車”,而不是固守在以往的模式中。通過神州專車吸引客流,利用原有的神州租車來提供服務。這就是一種創新思路,不固守以往的模式,而是開辟新的模式,但新的模式不是取代老的模式,而是取得協同效應。
很多葡萄酒企業,也要思考這個問題,在原有基礎上跳出來。例如現在很多國內的生產型企業,成立了單獨的銷售公司,由于進口酒好賣,國產酒不好賣,特別是小企業、小品牌更難賣,怎么辦?于是,很多國產企業也紛紛做起了進口酒,一方面做進口酒比做國產酒賺錢快,另一面也在帶動國產酒的發展,這有什么不好嗎?連張裕、長城這樣的中國葡萄酒領袖的企業都紛紛大做進口酒。
其實,這不是民族不民族性的問題,弘揚葡萄酒文化,推動國產葡萄酒的發展不是能不能做進口酒的問題,這是市場問題。抱著民族性來談這個問題,反而是市場的狹隘。當然,自己的國產酒還是要重點做的,我的意思是說,企業要懂得如何“審時度勢”活下去并獲得發展是最重要的。你能活下去,并不斷帶動自己的國產酒賣得更好,有啥不妥?
當然,這里只是舉個例子,我不是說讓你去做進口酒。我希望國產酒發展起來,帶動產業發展,我只是想說明,企業要善于體制創新。
例如做高端酒的企業。因為自己的品牌還不是知名品牌,沒有市場競爭力。那為什么不能體制創新?為什么不能補充低端酒?品牌可以不同嘛。補充低端酒能夠把團隊養活了,從而帶動高端酒發展,有什么不可以?死守著做高端品牌的決心是好的,是值得尊敬的,但首先企業要活下去才能活得好,否則就要做好長期發展、長期培育的準備,但別等到資金沒了,企業也沒了,更何談發展!
第三:大單品思維,小單品策略
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因為我認為很重要,所以,再次提出。葡萄酒行業絕大部分的企業是中小企業,企業實力不夠,市場規模也小。雖然知道大單品策略好,但很多時候是無能為力的。這時,小企業可以先從“小單品策略”開始。
現在的市場,大單品的流行周期正在縮短,原因是很多產品在追逐潮流。不做流行就難以抓住新消費群,但做潮流更新迭代的速度就更快,一般不到3年左右就要迭代。這是一個巨大的矛盾。然后,葡萄酒的種類多、品種多、產區多、價格帶長。一旦拉長細分,就會攤薄大單品規模。所以,規模贏利模式就會受到挑戰。
大單品的策略是比拳頭硬,而非比手指頭多。很多時候,大單品會充當尖刀產品的作用。要資源集中在相對單一的點上,而不是要普遍撒網、遍地開花。同時,名字也要非常響亮、明確,賣點和特性要非常直接、清晰簡潔。
但小企業往往面臨著生存問題更加突出。所以,中小企業采用大單品策略,有的具備條件,有的不具備。建議很多企業先把“小單品策略”做好。小單品的玩法更要聚焦,從區域到渠道,從產品結構到價格帶,從品牌賣點到形象,要更加明確甚至獨特。做不到1個億,可以先做好1000萬;做不到1000萬,可以先做好100萬。小單品策略其實也很符合現在的葡萄酒行業。如果你不能做大海中的鯊魚,就先做池塘里的大魚吧。
對很多企業來說,可以開發很多產品,滿足不同的需求,但必須把握好其中的度。既不能“濫”,但也不能因為要做大單品,就不去抓一些能跑量的產品。葡萄酒比較特殊,往往產品都比較多,這是由商品特性導致的。對中小企業來說,既要“普遍撒網”,但也必須要重點培養,要有政策上的傾斜,要有意識地做重點推動。這兩者要結合好。
第四:要構建自己的“小氣候”
營銷專家劉春雄老師,最近寫了一篇關于在寒冬之時,要創造自己的“小氣候”的文章,我是非常認同的。
每個企業成功的背后,都有很多原因,我們往往只看到了成功的表面,然后有些企業就照葫蘆畫瓢,這樣做失敗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所以,對企業來說,首先不要羨慕別人。一方面是沒必要,再羨慕別人,也要自己發展;二是要辯證地看待,與其臨淵羨魚,還不如退而結網;與其揚湯止沸,還不如釜底抽薪。
所有的成功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都是從根本上抓住了核心問題而不斷成就的。雖然面臨相同的市場大環境,但每個企業的發展路徑也是不同的。
經濟大環境不好,一般情況下,企業往往會采取收縮戰略,用保守的策略應對,少動為宜,目的是降低風險。
但市場總是要一分為二的來看。市場大環境不好,是大家都面臨的。往往“危”與“機”是對等的。大環境不好,也是創新和超越的好時機。亂世出英雄,盛世產庸吏。
越是大環境不好,大家都保守的時候,對于有志者來說越是好時機。所以,企業必須要善于調整轉型,善于在復雜的、不好的大環境下創造自己的“小氣候”?v觀國內外各個市場看似的艱難期,往往成功轉型的企業就會在大環境轉好之后,成為新的領袖企業。
其實,經濟好的時候,依然會有很多企業死掉。很多好企業往往都不是在最好的形勢下做出來的,一個企業沒有經歷過殘酷時代,是難見彩虹的。改革和創新都是被逼出來的。所以,越是不好的時候,越要多學習,多走動,多交流,多嘗試,多反思,多創新。在別人動搖的時候,你更要自信。
從市場區域來看,你想在全國做成“大氣候”,就要在某些區域做出自己的“小氣候”,所以要聚焦。也就是說,既要放眼全國,又要聚焦發展;既要普遍撒網,又要重點培養。
從產品上看,前面也說了,不要總想著做成全國的大單品,哪有那么多的大單品等著你做出來?做成某一區域的大單品就已經很好了。讓自己的產品在某一區域形成“小氣候”,就會有一天成就全國大單品的“大氣候”。從模式上也一樣,不需要放之四海而皆準,也沒有,要有自己的模式,適合自己的。
對于2019年的小氣候,每個企業都會不同。我認為主要還是在“新型社群化營銷”方面。新型社群化營銷,我認為是集合了“渠道+線上+線下+會員”四個維度相結合的模式。渠道驅動依然是有效的,但單純的渠道驅動是很難動銷的,必須要結合線下的活動,而線下的活動也必須要結合渠道一起來做,同時要能在線上進行鏈接和互動。針對一些自己的重點區域,要深化這種模式,并形成體系化運作;顒涌梢造`活多樣,未必是一層不變的,可以跨界合作,可以是一些小型的活動,要高頻次地做,保持熱度,保持互動。
第五:披小眾外衣,做大眾生意
物質越來越豐富,信息越來越發達,消費的需求被釋放,消費者也越來越苛刻,競爭自然越來越激烈。每個品牌想要生存,就必須找到自己的主流人群,展示自己的獨特形象,傳播獨有的主張,滿足部分消費需求。每個品牌都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于是,品牌的“小時代”降臨了。特別是葡萄酒這種多酒種、多品種、原產地特性的商品。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每個品牌本質上都想賺錢,都想做大。小眾雖然也可以追求高毛利,但畢竟受眾是有限的。原則上,每個品牌做“小眾”其實都是無奈之舉,每個品牌其實都有一顆“大眾心”。
得益于互聯網的發展,小眾的品牌越來越多。其實小眾的做法往往是競爭的結果,并非是本意,而是一種營銷策略。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很多品牌也都是從小眾做起,逐漸被更多的人認可,從而走上大眾道路的。
開始的時候,往往很小眾,因為只有小眾,才能更加聚焦。既然不能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那就先滿足一小部分人的需求。小眾品牌往往都比較特立獨行、標新立異。
然而,如果太過于小眾,往往不能獲得更多的消費者,也就意味著難以進入主流。為了做好一點,我們必須對小眾與大眾要有進一步的認識。小眾起源于某一小群體的價值觀,不求更多的人認可。但是,當品牌在某個圈層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時候,消費的人也會越來越多,逐漸開始走向大眾。其實,所謂小眾和大眾并沒有一道明確的鴻溝,也沒有明確的劃分標準。
二人轉到底是小眾還是大眾?芭蕾舞是大眾還是小眾?金庸是大眾還是小眾?昆曲是大眾還是小眾?顯然,你的心中是有答案的。但我們千萬不要認為定位了小眾,便脫離了大眾的低級趣味;也不要認為定位了大眾,便不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主張。2000年的非主流,可能在今天就是主流。今天的主流可能10年之后就是非主流。而有時,恰恰越邊緣越主流。
大眾不是廉價的消遣,小眾也未必一定是高貴的享受。一切都是價值創造的形式不同而已。小眾并非要孤立,大眾并非要平庸。
其實,很多企業、很多品牌不斷游走于小眾與大眾之間。有的企業開發了很多產品,有大眾的,也有小眾的,分別針對不同的目標對象群。有的小眾品牌,快速發展,不斷成長成為大眾的流行。其實,最好的策略就是:看起來很小眾,但卻在訴求這大眾的主張。
為此,企業要從開始做小眾文化的訴求時,一定要做主流文化的價值觀。這一點和小眾文化并不矛盾。然后在未來的發展中,要堅守自己原本倡導的小眾文化。這一點不要輕易改變。社會在前進,社會的流行是不斷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人們對于文化的認同其實具有多元性,特別是中國社會,本身就是具有“融”文化的特征,讓這種文化走向更加廣闊的認同是非常重要的。
葡萄酒是一種社交的工具,假如你喜歡格魯吉亞的陶罐酒,其實你真正喜歡的不僅是酒本身,更是對獨特而傳統的古老工藝的認同,它可以上升到精神層面,而傳承和堅守的精神,是很多消費者都會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