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退出醫藥項目,一個接手醫藥,常年從事啤酒營銷研究的業內人士方剛認為,這是嘉士伯在中國的資產騰挪手段之一,畢竟,嘉士伯在中國直接或間接持有四家啤酒上市公司(重慶啤酒、啤酒花、西藏發展、蘭州黃河)股權。但其資本+品牌的溫柔路徑輸給了資本+地盤的暴力邏輯,嘉士伯的資本整合能力弱于其他巨頭。
隨著接二連三的賣廠,嘉士伯在中國的啤酒布局恐將進一步生變。
在重慶啤酒100萬元甩賣乙肝疫苗項目、退出醫藥研發市場后,業績連續下滑的啤酒花 (600090.SH)將正式退出啤酒市場,成為由同濟堂醫藥控股的醫藥流通商。
啤酒花終于在2015年的最后一天等到了中國證監會的回復,其籌謀近一年的重大資產出售、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的方案獲審核通過。
根據其資產重組方案,啤酒花擬將其持有烏蘇啤酒50%的股權全部以協議方式出售給嘉士伯,現金5.6億元作為支付對價;同時,嘉士伯及中朗投資擬向德瑞萬豐轉讓其合計持有的嘉釀投資100% 股權,仍以現金支付對價。
此外,啤酒花擬以現金約7.8億元購買GPC 持有的同濟堂醫藥12.8582% 股權,其他股東持有的87.1418%的股權則將以非公開發行股票方式購買。公司此次擬發行不超過23,529.41萬股,募集資金不超過16億元,占本次擬購買資產交易價格(61.3億元)的26.12%。
此次交易前,啤酒花的控股股東嘉釀投資(實際制人為嘉士伯)持股29.99%。交易完成后,啤酒花將持有同濟堂醫藥100% 的股權,嘉士伯將持有烏蘇啤酒100% 的股權,德瑞萬豐將持有嘉釀投資100% 的股權。同時,同濟堂將直接持有啤酒花31.72%的股份,公司實際控制人由嘉士伯變更為張美華、李青夫婦。
自此,啤酒花將從一家老牌啤酒廠商“變身”為醫藥流通商。
同樣正在經歷艱難轉變的是與啤酒花“一母同胞”的重慶啤酒(600132.SH)。繼10月以來連續關閉兩家子公司后,去年12月15日,為重振其啤酒主業,重慶啤酒宣布以100萬元的價格將投資近3億元、曾給其帶來輝煌市值的乙肝疫苗項目賣給江蘇孟德爾基因科技有限公司。
一個退出醫藥項目,一個接手醫藥,常年從事啤酒營銷研究的業內人士方剛認為,這是嘉士伯在中國的資產騰挪手段之一,畢竟,嘉士伯在中國直接或間接持有四家啤酒上市公司(重慶啤酒、啤酒花、西藏發展、蘭州黃河)股權。但其資本+品牌的溫柔路徑輸給了資本+地盤的暴力邏輯,嘉士伯的資本整合能力弱于其他巨頭。
隨著接二連三的賣廠,嘉士伯在中國的啤酒布局恐將進一步生變。
1嘉士伯的西域版圖
2001年,時為全球第五大啤酒廠商的嘉士伯二進中國。此次,它把目標對準了西部。
在和紐卡斯爾競爭重慶啤酒失利后,嘉士伯把投資西部的眼光轉而投向云南。2003年,嘉士伯先從浙江開開集團手里全資收購了原昆明啤酒廠,后改名為昆明華獅啤酒,又拿下了云南最大的啤酒集團大理啤酒。
一年后,嘉士伯和西藏發展(000752.SZ)各出資3.8億元重組原拉薩啤酒廠,成立西藏拉薩啤酒有限公司;隨后,嘉士伯揮師入甘,擁有蘭州黃河(000929.SZ)旗下蘭州、天水、青海、酒泉的啤酒廠各50%的股份。
2006年,丹麥嘉士伯與西夏啤酒達成合資協議,雙方共同投資成立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即寧夏西夏嘉釀啤酒有限公司,注冊資金6億元人民幣,其中嘉士伯以現金方式在新公司中控股70%,寧夏農墾集團以土地、銷售網絡及西夏啤酒品牌等資產作價持股30%。
嘉士伯與啤酒花的“緣分”始于2004年,嘉士伯收購了啤酒花旗下烏蘇啤酒34.5%的股份。第二年,巨虧的啤酒花重組,藍劍嘉釀接手了啤酒花46.09%的股權,其中,嘉士伯持股藍劍嘉釀48.93%,藍劍集團持股藍劍嘉釀51.07%。
2009年夏,藍劍集團宣布將持有藍劍嘉釀41%的股權轉讓給嘉士伯,嘉士伯成為啤酒花的控股股東。此前,藍劍嘉釀通過啤酒花已整合完新疆的啤酒資產。
和同處西部的其他幾起婚姻不同,嘉士伯和重慶啤酒的“結親之路”走得更為坎坷。由于重慶啤酒母公司重慶輕紡集團尋求業務轉型,欲將戰略重心逐漸轉向信息產業,因而選擇通過轉讓優質股權進行套現。
早在2003年,重慶啤酒已將17.46%的國有股權出售給英國啤酒生產商紐卡斯爾。5年后,嘉士伯通過收購紐卡斯爾獲得此等股權,洗刷了之前與紐卡斯爾競爭重慶啤酒股權失利的“恥辱”。
2010年12月,當重慶啤酒股價處于40元/股的高位時,嘉士伯一舉擊敗華潤雪花、百威英博,斥資23.85億元增持重慶啤酒12.25%股權。加上之前持有的股權,嘉士伯總計持有重慶啤酒29.25%的股權,躍升為第一大股東,第二大股東重慶啤酒集團仍持有重慶啤酒剩余20%股權。
嘉士伯對重慶啤酒的資產整合并沒有就此終止。此后兩年,嘉士伯分別出資2億元和6.092億元,認購擁有重慶啤酒集團西部7家啤酒廠的興匯投資30%股權和增持重慶啤酒集團西部啤酒廠的股權。
2013年,嘉士伯通過部分要約收購,出資29.318億元受讓包括重慶啤酒集團股東在內持有重慶啤酒30.29%的股權,從而持股重慶啤酒60%,成為重慶啤酒的絕對控股股東。一年后,嘉士伯以15.6億元收購了重慶啤酒集團資產管理公司100%股權。
連續落子云南、西藏、新疆、甘肅、寧夏、重慶、貴州后,嘉士伯的西域版圖基本形成。嘉士伯年報顯示,截至2014年,嘉士伯在中國已有44家啤酒廠,在西部擁有高達55%的市場份額。
2并購整合“后遺癥”屢現
西部市場,嘉士伯深耕的結果是,在享受了最初幾年由并購擴張帶來的業績增長后,在近兩年年嘗到了多起并購整合“后遺癥”的滋味。
從整體業績來看,在2012年創造了5年內最佳收益后,嘉士伯的業績一路下滑。2014年,嘉士伯的稅后利潤僅為49.38億DKK(丹麥克朗,約合人民幣47億元),比2012年的62.45億DKK少了近21%,為5年內最低。在經歷今年前三季度的巨額虧損后,公司計劃在2018年之前裁員2000人,占嘉士伯雇員總數的15%左右。
從區域業務來看,盡管嘉士伯在亞洲區的凈收益從2012年的不足9億DKK一路飆升到2014年的12億DKK(約合人民幣11億元),但2014年嘉士伯在中國區的銷量下降了7%,低于去年中國整體啤酒行業4%的降幅。好在新開拓的柬埔寨、老撾等東南亞市場仍然保持了可喜的增長勢頭。
不僅如此,由嘉士伯控股的啤酒花、重慶啤酒等企業的業績也令人擔憂,嘉士伯在蘭州黃河投資的多家啤酒廠也將因蘭州黃河的實際控制人甘肅新盛工貿有限公司擬出讓蘭州黃河第一大股東的控股權,歸屬已面臨變數。
2014年,啤酒花的主要會計指標多成負增長,不僅營業收入同比減少13.3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的降幅更是超過1/4,啤酒銷量同比下降12.85%。去年前9個月,其營業收入同比雖增,但凈利潤深仍陷負增長泥沼,啤酒銷量進一步下降。
在重慶啤酒的凈利潤和每股收益均負增長超過50%后,去年底,嘉士伯終于決定“揮刀斬亂麻”,終止乙肝疫苗項目,使重慶啤酒回歸啤酒主業。近日,業績略有好轉的重慶啤酒將乙肝項目100萬元低價轉賣,正式揮別醫藥業。
集團與控股子公司的業績下滑使嘉士伯在中國的發展遭遇另一個“瓶頸”——高管大量離職。
中國酒業并購圈在整理重慶啤酒公告后發現,2014年至今,重慶啤酒董事會及管理層的人事更迭多達19名,除其中3人因“工作原因”、1人因退休辭職、1人因國家規定不可兼職外,其余離開均為“個人原因”。
嘉士伯入駐后,重慶啤酒高管的年薪增幅巨大,躍上百萬元級的不在少數,同時,他們個人持有公司股權比例不斷縮水。
去年下半年,重慶啤酒先后發布公告,終止受讓獲得的全資子公司安徽九華山有限公司的所有啤酒生產業務,只保留啤酒銷售業務。隨后,重慶啤酒的永川分公司也被迫關閉,以降低酒液因遠距離運輸給財務帶來的沉重負擔。截至去年11月30日停產日,該分公司的啤酒銷量為1.56萬千升,占重慶啤酒總銷量的1.72%。
10月8日,有西北啤酒王之稱的蘭州黃河股份有限公司(000929.SZ)董事會發布公告稱,蘭州黃河新盛投資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甘肅新盛工貿有限公司與湖南鑫遠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正在籌劃的重大事項涉及重大資產重組:湖南鑫遠擬收購新盛工貿所持有蘭州黃河新盛投資有限公司 51%的股份,收購完成后湖南鑫遠將持有蘭州黃河新盛投資有限公司 100%的股份,從而達到控制公司的目的。
公告披露,湖南鑫遠將以其全部資產(包括:土地、房產、污水處理、酒店、浙江湖州健康頤養醫療產業項目等)置換出公司現有全部資產;新盛工貿收購公司現有全部資產,完成資產置換。截至去年12月31日,該項重大資產重組尚存不確定性,蘭州黃河持續停牌。
啤酒主業業績不佳使蘭州黃河成繼啤酒花之后,第二家輪為殼公司的啤酒上市企業。(詳見并購圈4月21日,【原創重磅】 嘉士伯全資擁有烏蘇啤酒 啤酒花徹底退出啤酒業 同濟堂醫藥借殼上市)、并購圈6月3日【原創觀察】賣啤酒賺錢不如炒股 蘭州黃河會不會是下一朵“啤酒花”?)
蘭州黃河在激烈的啤酒市場競爭中,啤酒產銷量持和市場份額的萎縮持續已久。
3啤酒花易主蘭州黃河擬易主
2015年4月,停牌7個月的啤酒花突然以一紙“易主計劃”震驚資本市場——這家做啤酒的老牌生產企業要做藥了!
這是否是嘉士伯中國區業務模式轉型的開端?
近年來,中國啤酒業的整合已進入收尾階段,中國五大啤酒巨頭華潤雪花、青啤股份、百威英博、燕啤股份和嘉士伯均以“虎狼之勢”大幅擴張自己的業務版圖,但路徑不一。
與嘉士伯延續十余年的“買買買”策略不同,競爭對手華潤雪花除了制造了70余起大小不一的并購案,還在廣西、安徽、湖北、浙江和貴州等地新建大量啤酒廠,這些新建的廠家給華潤雪花的銷售業績做出了巨大貢獻。青啤也進行了幾筆小型收購,但主要重心放在了擴建和新建上。
與嘉士伯一樣同為“外來戶”的百威英博則將業務版圖延展至全國,在東北、華南、中西部等地區投資數十億元新建或改擴建啤酒廠。并購擴張腳步放緩的燕京啤酒則以其獨特的“燕啤學院”和“特區激勵”在中國啤酒業的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
由此,中國啤酒業的寡頭競爭格局已經形成。2014年,這五大集團合計產量3477.8萬千升,占全國總產量的70.7%,嘉士伯僅占7%的市場份額。這部分源于嘉士伯市場定位的模糊。在中國啤酒市場中,低端市場已被華潤雪花、青島啤酒占領,百威英博則已在高端市場上取得較高的品牌認可度;嘉士伯處于尷尬的中間地段,銷售業績不容樂觀。
此外,常年從事啤酒營銷研究的業內人士方剛認為,營銷手段上的粗放代理模式與中國式營銷為特色的渠道壁壘打法,導致其基地市場不穩固且面積不大,沒有形成有效連片。在其他啤酒企業都已經在爭取“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時,嘉士伯仍在堅持依賴大型經銷商的“財務導向型”傳統運作模式。方剛認為,沒有地盤就沒有品牌,這是中國啤酒主流營銷的特點。
多家業內人士均認為,去年,世界啤酒老大和老二合并計劃正在深刻改變世界啤酒格局,而隨著接二連三的賣廠,嘉士伯在中國的啤酒布局恐也將進一步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