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什么厚黑學耍心機,因為最后你會發現,自己簡簡單單的一個行為,就能讓一桌子的人吃得香聊得歡,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看一個人是什么樣的人,有一些快捷方式。比如,殺人游戲。還比如,點菜。
你點的不是菜,而是情商。
你以為點菜是吃貨的自然屬性?No!只要是吃飯人數在兩人以上的飯局,就是一種社會性活動。那么,點菜就是一場“食商”與情商的雙重大考驗。
永遠不點菜,是最大的問題
總是拒絕點菜=過于被動。
你也許會說:何必那么麻煩,不點菜,不就不會暴露了嗎?
呵呵,“永遠不主動點菜”,也將成為別人給你下標簽的論據。
曾幾何時,我也從不主動點菜,哪怕是閨密之間的聚會,每次也都說:“我隨便,你點。”
直到有一天,再也忍不住的閨密善意提醒:“你有沒有覺得,你為人處世過于被動了?”
見我驚愕,她繼續打開話匣子:“所有需要做選擇的場合,你都選擇沉默。這樣表面看是隨和,實際上給人一種模糊、沒立場、甚至是不愿敞開心扉的感覺。別人還要去猜你的感受。”
我這才意識到,過于被動,是一種自私的自我保護。后來,我開始學習主動承擔起點菜的任務。
你以為點菜只是替大家決定今天吃什么?
No。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選擇恐懼。點菜,是為他人省去做決定的麻煩,拯救他們的大腦細胞,你是在服務。沒有人會拒絕一個熱情服務的人。
但,當然,不推諉點菜只是第一步。
那么,如何成為一個“會點菜”的人?
看人下菜碟,從選對地方開始
選擇不對=不知體恤。
口味的不一致首先是從吃不吃辣開始分野的。
我見過點菜的人自己就不吃辣的,卻選擇了湘菜館,一上來就說“小炒黃牛肉別放辣、血鴨能不能少點辣……哎呀你們還有什么不辣的菜”,飯還沒開吃就想說句“你自己慢用啊”然后掀桌走人。
話說回來,川菜、湘菜雖美味,但適合彼此熟悉、又同是無辣不歡的哥們把酒言歡。若是彼此不熟的商務宴請,還是選擇粵菜、江浙菜等安全牌。
為什么從總體來說,全國各地的粵菜館普遍比川菜館高端(廣東本地倒是除外)?這是和粵菜較適合商務宴請互為因果的。
想營造什么氛圍,就選擇什么場合
不知捕捉氛圍=不知輕重。
人多的話,盡可能選擇有包廂或大廳人少安靜的餐館,吃圍餐。我經歷過十幾個人擠在狹窄的越南菜餐館里,只好用小桌子一字排開,大家作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狀。說話基本靠喊,吃菜基本靠傳。吃飯吃成了體力活,后來大家都默默閉上了嘴。
人少的話,倒是可以選擇一些私密性略強的場合。例如少于四人的商務洽談,就很適合在CBD找一家中檔以上的日料店(但千萬別是回轉壽司連鎖),逼格、分量、氛圍都剛剛好。
如果是非正式的會議餐,也可不必趁中午出去扎堆。
可以約個下午茶,端上來就精致好看,環境也都清凈愜意,價格也比正餐便宜。面子里子都有了,輕松的氛圍還有助于促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