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摸索出的勞動成果,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的祖先在飲酒的過程中,發現了酒能“通血脈,散濕氣”,“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除風下氣”,“開胃下食”,“止腰膝疼痛”等作用。同時用酒入藥還能促進藥效的發揮。 “酒為百藥之長”(《漢書·食貨志》),這是古人對酒在醫藥領域應用的高度評價。馬王堆曾經出土《五十二病方》,光是用酒入藥的就有33個。明朝,李時珍寫了《本草綱目》,里邊一共記載了二百多種中藥酒。
從古至今中國人很注重養生,而白酒在中國人數千年來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著養生好幫手的角色,尤其是純糧白酒,經過歲月的沉淀,其芳香和效用深受咱們中國人的追捧。適量飲酒有益健康,這已經成為養生專家的共識。
酒行藥勢
咱們老祖先很早就意識到酒的藥用價值了,《漢書·食貨志》記載,“酒為百藥之長”。中國傳統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有十三個方子,其中記載用酒治療疾病的就占有五個方子,其中不僅有內服劑,還有外用法,酒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種養生中藥。所謂“行藥勢”,就是酒能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例如白酒是一種很好的有機溶劑,可以用白酒浸泡藥材,以制成藥酒。
酒有中藥屬性
據研究發現,白酒保健功能大于別的酒,因為中國傳統白酒采用多菌系自然堆積固態方式制曲、多維微生物固態發酵釀造和高溫蒸餾工藝,在固態蒸餾過程中將產品中的風味物質進行了選擇與純化,所以白酒比其他的酒品更健康。更讓人吃驚的是,白酒的生物活性成分之多是世界酒類之最,有近1500種。從白酒所含的微量成分來看,有機物的種類非常豐富,這些功能性成分來自自然發酵,與中藥材均為天地同釀,且都有同歸自然的屬性。例如,中藥里的川芎與白酒共同含有阿魏酸、川芎嗪成分,山藥與白酒共同含有植酸以及十多種氨基酸,百合與白酒共同含有脂肪和有機酸,白茅根與白酒共同含有蘋果酸……
酒通血脈
這一點不僅中醫認可,西醫也是贊同的。如今專業的心血管科醫生也會建議患者適量喝一些酒,以改善心臟供血,F代研究發現,少量飲酒可以提高人體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的含量,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的含量。由此,研究者得出,少量飲酒能降低因脂肪沉積引起血管硬化、阻塞的機會這一結論,這也為酒能治療心臟病提供了一個佐證。在東漢時期,醫圣張仲景就用酒來治療心臟病,其著名的“瓜蔞薤白白酒湯”流傳至今,仍被醫家認為是治療心胸疼痛、血脈不通的經典藥方。
酒散濕氣
酒性熱,藏醫認為“濕為陰邪,非溫不化”,因而酒有“散濕氣”的功效。很多藥酒都有抗風濕的作用,對于風濕痹痛、關節炎、肌肉勞損等都有一定的效果。對于陽虛或是風濕關節疼痛的患者,適當喝一些藥,確實能起到強身健體、祛風通絡的作用。和煎煮中藥相比,酒有易于存儲、服用方便等優點。
祛風下氣
酒對消化系統有很好的作用。人們進食肉類比較多時,常會搭配一些開胃酒,因為酒能促進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有助于人體消化吸收。酒有鼓動陽氣的作用,它可以改善六腑氣機,消除積滯。
疏肝理氣
古今中外,郁悶、情緒不佳的人,都喜歡叫上一幫朋友喝酒,而不是喝茶或喝果汁。為什么呢?就是因為酒入肝經,它有舒暢肝氣的作用。因此,對于肝氣郁結、郁郁寡歡的人來說,喝點酒不僅可以令肝氣調達、心情舒暢,還能幫他們強心提神,消除疲勞。
有助睡眠
早在古代,白酒就受到了人民的歡迎,它在保健、治病功效更被醫者們所看好,廣泛應用于醫藥領域。白酒中的成分很復雜,其中不少是人體健康所必需的,有失眠癥者睡前飲少量白酒有利于快速睡眠。但不要過量飲用,那會使我們的神經系統從興奮到高度抑制,嚴重時還會破壞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
有助于好心態
適量喝點酒,能夠治胃寒、消除疲勞和緊張、促進新陳代謝。更重要的是喝點酒能夠讓人忘記煩惱,身心活力四射,激情飛揚,常常讓生命處于年輕狀態。心態好,可以煥發青春,意氣風發,滿滿的激情。
喝酒比運動更有效
喝酒是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健身方式。加州大學(UCLA)神經學家Claudia Kawas進行的一項為期15年、對1700名90—99歲的老年人的研究表明,適度飲酒有助于延長生命——甚至比溫和運動更有效。Kawas的研究發現令人驚訝,她表示對她的發現沒有“科學解釋”,但她堅信適度的飲酒可以有效延長壽命。
有助于減少抑郁
英國牛津大學心理學家羅賓·鄧巴教授(Robin Dunbar)在" Adaptive Human Behavior and Physiology "期刊發表了一篇題為"Functional Benefits of (Modest) Alcohol Consumption"的研究。該研究表明,男性每周至少要和朋友聚會喝兩次酒,才能保證身心健康!研究表明社交飲酒者擁有更多的朋友,他們可以依靠這些朋友獲得情感和其他支持,并感到與當地社區的互動和信任度更高。
如是看來,沒事的時候適當喝點酒,對身體健康會有很多益處。當然小酌怡情,大酌傷身,任何事情都得把握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