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
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今日,二月二龍抬頭,俗稱青龍節。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這一天吃“龍須面”;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
“龍頭節”來歷
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后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于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
還有一個說法是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涂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后感動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從其愿望來說是好的,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龍頭節是什么意思
二月二,龍頭節,相傳在宋朝時為“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到元朝時稱為“踏青節”,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時,沿途采摘些蓬葉(一種地上生長的花葉)拿回自家在門前拜祭。這個習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歷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二月二日與酒
過了將近兩個月的年,農民們似乎還沒有過癮,還要想方設法扯住過年的尾巴,讓年的時間盡量長一些。特別是那些嗜酒者,打著“不過二月二,還是過年酒”的旗號,還要尋找各種理由多喝一頓酒。
二月二,龍抬頭,拜酒祖
至今,酒祖儀狄的故鄉一直還保持著“二月二,龍抬頭,拜酒祖”的傳統習俗。相傳,儀狄26歲那年在地里勞作時,家人將飯送到了田間,當時地里種滿了桑樹,吃剩下的飯為了騰碗,就用桑葉包起來,放在了金家泉流出的浣河邊,結果忘在了地里,幾天后發現濺過泉水的桑葉包里流出了發著香味的汁液,儀狄拿起一嘗,綿香可口,非常甘美。由此,他經過反復琢磨、實驗,用金家泉水多次調制、品嘗,最后發明了酒。唐代時村民編了個《村語》刻在石碑上:"村旁古遶金家泉,禹鑿商開流不斷。冬天熱來夏天寒,流經寨子潤姜園。儀狄村祖秘方傳,福我境地醴甘甜。上有千載衍后代,天賜神造襲平安。"
二月初二高明人家擺字酒
圖為“擺字酒”,親戚送來大包小包的禮
在廣東省佛山市的高明區,二月初二是土地誕,楊梅、明城、更合等地會包角仔或者行神,部分村子還會“起大號”、“擺字酒”,十分熱鬧。何為“起大號”?又何為“擺字酒”?目前,在高明某些村子如更合岳塘、舊村等地,至今仍保留這樣一種風俗:凡是家中有兒子結婚的人家,來年的二月初二亦是大忙日,當天親戚好友都會再相聚,拿禮品前來道賀赴宴,也就是“擺字酒”。也有村子如橫江、墟竹等村,“擺字酒”(慶結婚)和“開燈酒”(慶添丁)在大年初八前后的某一天同時開鑼,某些人家更是一年內結婚又添丁,“字酒”“燈酒”同時擺。
每年的二月初二,祥龍抬頭,于年度陳釀開缸之日、新酒初釀之際,中國白酒文化傳統民俗二月二拜酒祖儀狄大典,會在酒祖儀狄故里隆重舉行,以此來紀念酒祖儀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