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酒評君(微信號:jiuping_cn)和大家分享了如何區分“酒精勾兌酒(液態法白酒)”和“純糧釀造酒(固態法白酒)”,操作簡單而且非常實用的一招就是:標簽標準法,得到了酒友們的熱烈回應,今天酒評君繼續和大家分享另外一個話題:市場上的那些年份酒是真的嗎?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當你走進商場超市的白酒銷售專區,你會發現各種“年份酒”、“年份原漿”、“X年陳釀”撲面而來。這些“年份酒”的價格從幾十元至數百年不等,盡管包裝不同,品牌各異,但無一不在向消費者宣示著自己的“陳”和“老”。這也難怪,今天的消費者對白酒依然停留在“酒是陳的香”這一樸素而且傳統的認知上,投其所好正是營銷學的基本手段。但那么問題來了,一瓶標有“10年陳釀”或者“10年年份酒”的白酒,真的窖藏了10年嗎?
關注酒評網(微信號:jiuping_cn)的酒友對“年份”的概念應該不太陌生,從工藝流程層面講,白酒的年份是指原酒被蒸餾出來之后,放在酒壇或酒海中陳釀老熟的時間,一般以“年”為單位。通常我們認為的“10年陳釀”應該就是指在這種酒窖中陳放了10年的原漿酒。但大家也都知道,“陳釀”并非現代白酒的最后一道工藝,陳釀之后,調酒師還需要用不同年份、不同批次的原酒進行勾調才能生產出口感協調、香氣豐富的成品白酒,這樣的白酒屬于固態發酵法白酒,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純糧酒。
那么既然成品白酒是由不同年份、不同批次的原酒勾調而成,那這瓶酒的年份究竟應該怎么確定呢?是按酒體成分中年份最老的的原酒年份命名還是按占比最大的原酒年份命名?
很遺憾,答案是“隨便”。由于年份酒檢測手段的局限性和各個流派、各個香型、各個品牌的酒廠(通常是國有大酒廠)之間的利益博弈,年份酒至今都未形成一個被廣泛認可的行業或者國家標準。
“年份酒”并沒有統一的定義和標準
既然沒有標準,也就沒有約束。于是,一瓶由1年,3年和5年原酒勾調而成的成品酒,最終叫“幾年陳釀”就由酒廠自己說了算,答案你肯定已經想到了,當然是往高了說:就叫5年陳釀。而且同樣由于沒有標準,這瓶“5年陳釀”的年份酒中,5年的原酒究竟占多大比例,只有老天和酒廠自己知道。
看到這里你一定會認為這家酒廠太沒良心了吧?錯!這樣的酒廠算是有良心的,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比較規范的做法。
真正沒有良心的酒廠一般會這么做:反正沒有標準,于是隨便用食用酒精+香精香料勾兌成成品白酒,再在標簽上“任性”地注明“10年陳釀”、“30年原漿”,然后把價格一提就開始售賣——盡管面對這些酒廠我們的內心是“萬馬奔騰”的,但有關部門仍然無法對其進行查處。為啥?因為這種行為并不違法:食用酒精勾兌白酒屬于國家認可的“液態法白酒”;而“年份酒”又沒有標準。
三精一水的白酒也標注“年份酒”
作為重度酒友的我們,難道無法喝到真正的年份酒嗎?酒廠的酒窖中不是存有10年、20年、30年的原酒嗎?事實上,由于近20年中國白酒市場的飛速發展,白酒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這種情況下酒廠的“余糧”也不多,一些年份非常老的原酒已經成了廠家的鎮廠之寶,除了少量用作“調味酒”之外,市場上是買不到的。
有酒友表示,爺爺30年前存了一瓶白酒,放到現在算不算年份酒?
這似乎是一個解決年份酒“年份”問題的好辦法,事實上早有酒企在2014年7月份就集結了一批專家進行研討,首次提出了“瓶貯年份白酒”的概念。所謂“瓶貯年份酒”是指從成品酒裝瓶開始算起,到上市后被喝掉之前這段時間稱為“年份”,但似乎并未得到市場和其他酒企的響應,后來也就不了了之。
某企業牽頭搞的“瓶貯年份酒”研討會
酒評君分析原因有二:1,操作性不強:對酒企來說存儲成本高,而且容易造假,同時還會損害到市面上已經存在的“年份酒”的利益,因此無人響應;2,年份酒之所以受追捧,無非是因為白酒經過老熟陳釀后口感更佳,但前提是在合適的環境和適當的容器中存放才行。裝瓶的的白酒和外界隔絕,基本很難在繼續氧化、老熟,因此裝瓶的白酒也就沒有了陳釀的效果——除非花上更長的時間,比如10年、20年。
當然,為了喝到具有年份的老酒,真正高逼格的酒友還是有辦法的,他們選擇自己藏酒。關于藏酒,酒評君之前專門撰寫了一篇文章:《年輕的時候如何藏酒,老了才能享受時間的饋贈?》,有興趣的酒友可以自行查閱。需要強調的是,藏酒之前對酒的選擇一定要慎重,一般來說酒評君會推薦高度的純糧酒,香型雖然沒有限制,但個人選擇醬香。
劉伶醉的萬壇酒林
好了,關于年份酒,酒評君(微信號:jiuping_cn)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如果你非要選擇市面上的“年份酒”,一定要關注一下酒標上的執行標準,最起碼也要是固態法白酒才行,否則就真的成了冤大頭了。
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