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幣驅逐良幣”,這一現象在當下的中國進口起泡酒市場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近日,有業內知情人士向酒業家記者爆料,煙臺的一些小葡萄酒廠存在大量仿制、生產原本在夜場、電商渠道暢銷的進口起泡酒的現象,這種現象是進口起泡酒數量在去年高速增長今年出現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量仿制背后,是利益在驅使。2014年之前的數年,進口起泡酒消費出現“井噴”。為了謀求更大利益,一些供應商、經銷商蜂擁而至開發起泡酒市場,短期內,起泡酒市場魚龍混雜,次品、假貨的低廉價格,對進口的起泡酒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數據顯示,2015 上半年,我國進口起泡酒總量為 4,857,009 升,同比下降 14.09%,“井噴”成了“泡影”。
仿制起泡酒小作坊盛行,夜場、電商是主要流通渠道
“從2015年開始,湖南、湖北等主要夜場消費市場開始采購從山東灌裝的仿制進口起泡酒,這類仿制品價格低廉,生產成本大概七八塊錢左右,葡萄原酒含量非常低。”從事葡萄酒行業多年的李明(化名)在接受酒業家記者采訪時表示,山東煙臺產區仿制起泡酒的主要是一些不成規模的小酒廠、小作坊。
葡萄酒行業營銷專家趙華(化名)告訴酒業家記者,“我去年到過煙臺產區調研,仿制酒現象非常嚴重,并且造假者手段高明、行徑低劣,仿制的起泡酒里葡萄酒含量非常少或是沒有,為了節約成本,他們甚至不加酒精,通過加入一些有酒精味道的辣口素等添加劑來仿制起泡酒,這類酒成本大概在四五塊錢左右,在夜場售價會在100元左右。”
李明則認為,電商現在也是煙臺眾多仿造起泡酒的小酒廠生存的福地,“2015年開始進口汽泡酒數量急數下降,原本在夜場、電商暢銷的汽泡酒,在煙臺葡萄酒廠大量仿制、劣制產品沖擊,進口酒最低成本要13-14元,國產仿制品僅需6-7元,甚至,現在收購進口關稅手續也成了一門生意”。
“這已經是很普遍的現象了!2014年起泡酒市場繁榮,夜場、電商等渠道需求量大,我認識一些從煙臺等地其它渠道購進仿制進口起泡酒的經銷商就在明目張膽到處找銷路。”國內某知名進口葡萄酒經銷商對酒業家記者說。
趙華對酒業家記者表示此類小酒廠造假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老瓶裝新酒”,造假者收購酒瓶,購買定制瓶,再裝上自己生產的酒,其它的造假方式無外乎“傍大款”,取個相近的山寨名字,混淆消費者。
“此外,相對‘好’一點的會從國外進口廉價的成品酒到國內進行灌裝。最常見的起泡酒造假方式就是直接高壓加打二氧化碳用水、酒精、糖精、香精等勾兌。”趙華說。
歐洲最大的葡萄酒集團卡思黛樂中國區總裁殷凱今天在接受酒業家記者采訪時表示,2011年,卡思黛樂收購了法國第二大起泡酒生產商,但是這一品牌的進口起泡酒在中國市場只有少量的銷量,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國內的合作方認為該品牌的價格不具備競爭優勢。
“夜場是仿制酒的重災區,大的洋酒品牌像帝亞吉歐、保樂力加對渠道有很強的控制力,但是對于中國市場的這種屢禁不止的仿制亂象也沒有辦法,仿制酒價格低廉,單純拼價格,我們沒法競爭。”殷凱進一步解釋道。
一窩蜂擁抱起泡酒,“井噴”變“幻影”
據國際葡萄酒與烈酒調查機構IWSR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市場的起泡酒消費量已由2009年的370萬瓶升至2013年的1300萬瓶。
隨后,2015 上半年,這一數據急劇下滑,有數據顯示,我國進口起泡酒總量為 485.7萬升,同比下降 14.09%;進口總額為2459.59萬美元,同比下降 33.58%;均價為 5.06 美元/升,同比下降 22.75%。
起泡酒在2014年“熱”起來后,看到起泡酒市場“錢”景的供應商,經銷商便蜂擁而至開發起泡酒市場。
“2014年,起泡酒在電商渠道、夜場等傳統渠道需求量比較大,當香檳一樣賣,需求多,但是進入2015年以后,就不行了!”李明說,起泡酒在中國市場上尚未成熟,在短期井噴之后,市場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次品、冒牌貨充斥市場,在消費者心中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也不利于產品品牌形象的構建,最終讓“井噴”變成了“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