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親眼得見,很難想象被譽為“山西轉型標桿工程”的杏花村酒業集中發展區(下簡稱汾酒園區)會是今天這副模樣。
按照規劃,汾酒園區的規模頗為壯觀:面積5平方公里,投資50億元,白酒產量10萬噸,銷售收入100億元,吸納三萬勞動力就業,帶動20萬戶高粱、豌豆、大麥種植農戶致富……官方宣稱,汾酒園區于2010年開工,三年后建成。
今天,在太汾高速公路杏花服務區附近,綿延數公里的高大城墻較為扎眼,隱匿其后的“汾酒園區”,荒草中“爛尾樓”望不到邊,除了零星的看守人,偌大工地罕有人跡。
資金鏈斷裂給汾酒園區帶來的只是一時之困。2014年1月至8月,相繼發生的變故讓汾酒園區的未來橫生變數——十位投資人中,先后有三位鋃鐺入獄;項目主要負責人、呂梁市原副市長張中生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
一號工程
汾陽市杏花村因盛產汾酒而馳名,早在1500年前這里的白酒已聞名天下。
2008年4月,杏花村被評為“中華名酒第一村”,山西省政府作出“以汾酒集團為龍頭,推進對周邊和省內白酒資源的有效整合”的決策,并提出在杏花村建設汾酒園區。
公開資料顯示:汾酒園區是《山西釀造業振興規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以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簡稱汾酒集團)為龍頭,以做大做強汾酒等杏花村酒業為目標,按照“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土地征用、統一品牌管理、統一原料保障、統一質量檢測”的管理機制和“社會資金投資建設,汾酒集團托管經營”的兩權分離模式,建設集種植、釀造、儲藏、灌裝、包裝、物流、會展、質檢以及旅游休閑為一體的酒業集中發展區。
按照規劃,建成后的汾酒園區將使汾酒集團的汾酒產能擴大三倍。
2010年,山西省人大將建設汾酒園區列入18件重點督辦的建議之一,呂梁市也將其列為加快轉型發展的“一號工程”。
2010年1月22日,汾陽市政府與汾酒集團簽訂協議,推進汾酒園區項目。
汾酒集團董事會顧問闞秉華說,汾酒園區將由汾酒集團負責具體運營,意在整合山西境內上千家白酒企業。而汾酒集團也計劃在2015年前沖刺100億元年銷售額,重返白酒第一陣營。
“缸荒”瘋狂
“原計劃汾陽地區20多家白酒企業先進駐園區,汾酒集團統一管理。”汾酒集團副總經理楊建鋒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主要是貼牌生產,用汾酒集團的‘杏花村’品牌來整合白酒資源。”
據悉,杏花村品牌1980年注冊,目前品牌價值超過60億元,被稱為山西“最值錢品牌”。
汾酒園區的投資人系呂梁本地多位煤老板,2010年,他們組建“中汾酒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簡稱中汾公司),開始投資打造汾酒園區。有知情人說,煤老板們只投資分紅,不參與汾酒園區經營管理。
2010年4月22日,呂梁市政府與汾酒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汾酒園區項目正式啟動;2010年9月28日,汾酒園區在杏花村汾酒廠西側奠基開工。
據知情人說,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汾酒園區建設“速度很快,攤子鋪得很大,四面開花”。
曾有媒體報道:前期設備采購,煤老板將臨縣、洪洞、壺關三地的酒缸全部買光,導致山西出現“缸荒”。
不久,汾酒園區建設即因資金問題深陷困境。
前述知情人說,2012年6月之后危機突顯,工程款驟減,工程進度放緩。至2013年底,汾酒園區建設停工。
楊建鋒告訴本刊記者,2014年1月至今,中汾公司再沒投入一分錢。
據本刊記者調查:截至目前,汾酒園區已建成的建筑物面積約1.58平方公里,其中,具備釀酒能力的生產車間有12個,其余大部分為“半拉子工程”。
“2013年11月,部分車間開始試生產,由于廠房和設施不完善,只能生產一部分原酒。”山西汾酒集團酒業發展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亦斌說,“對我們影響很大,生產出的不是成品酒,賣不出去。
按照楊建鋒的說法,中汾公司已向汾酒園區投入35億至40億元,即便如此,“汾酒園區里還沒有辦公樓,其他配套設施也均未完善”。杏花村鎮一位干部則告訴本刊記者,僅1.58平方公里內的建筑物及配套設施全部完工,“至少還需3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