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酒,又一次逆勢飛揚。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2019年1-8月,全國釀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3990.24萬千升,同比基本持平。從省區來看,河南、山東、安徽、貴州等白酒產量靠前的省份則紛紛出現負增長;四川成為唯一呈現增長的省份,增長率達7.7%。
主要產酒省份“一升多降” 前8月唯有川酒在增長
10月14日,成都王府井商場,酒水銷售專區的工作人員蘇昶正在向一名顧客推薦產品,“這是今年新上市的第八代經典五糧液,現在都主推這一款產品。”他如數家珍地道出新品的優勢和特色,最終客人采購了一件五糧液和數件其他名酒產品。
“中秋、國慶之后,白酒銷售明顯好起來了,并且成件購買的客戶不少,意味著年底白酒消費增多了。”蘇昶告訴記者,目前銷售最好的還是一線名酒產品。
一線名酒暢銷,是近年來行業發展大勢。擁有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郎酒、水井坊和舍得等名酒的川酒企業,也取得不錯的銷售業績。據四川省統計局統計,2019年1-8月,四川省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累計產量230.4萬千升,同比增長7.7%。其中8月產量為9.4萬千升,同比增長4.9%,這一組數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向外看,唯有川酒以7.7%的增長率在上揚,河南、山東、安徽、貴州等白酒產量靠前的省份紛紛出現負增長,下滑比例均超過5%。向內看,去年川酒全年產量358.3萬千升,同比增長14%,今年的增長數據呈現下降趨勢。
另一組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則顯示,今年1-8月,全國釀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總計2122家,其中虧損企業352家,企業虧損面為16.59%;虧損企業累計虧損額28.6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54%。
“五瓶占其二” 川酒規模優勢繼續提升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習慣的認知是——川酒產量在全國“三分天下”,而現在已增至“五瓶有其二”——“全國人民每喝5瓶白酒,就有兩瓶來自四川”,在今年7月舉行的四川白酒行業年會上,四川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少雄曾如此形容川酒在中國白酒行業中的地位。
最新的數據是川酒產量占據了全國45%。根據前8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白酒產業數據,全國總產量508.33萬千升,四川實現產量230.40萬千升,占據總產量的45%。
“去年這一數據是41.13%,這是近年來川酒在白酒產業中規模占比的新高點。”在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協會相關負責人看來,在規模領先的道路上,川酒正在越來越接近“半壁江山”這一具有標志性的規模。
記者了解到,走出調整以來,川酒產業一直呈現企穩回升的發展態勢。2016年、2017年、2018年多項指標均是領跑行業。以2018年為例,四川省規模以上白酒企業326戶,實現產量358.3萬千升,同比增長14%;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372.4億元,同比增長15.1%;實現利潤343.7億元,同比增長34.9%。
“新一輪行業周期進入到第6個年頭,強復蘇的發展態勢基本形成;向名優品牌集中的發展態勢基本形成;向商務消費、民間消費轉型的發展態勢基本形成。川酒的高質量發展,不應該僅是產量優勢擴大,在效益方面的增長也應該更具含金量。”近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負責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課題研究組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有喜有憂 白酒產業走向“高質量發展”
優中顯優,強中愈強,在整個白酒行業發展提速增效、競爭升級的背景下,川酒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這樣的格局亦喜亦憂——
喜的是優勢突出,重點明確。2018年川酒“六朵金花”實現營收近1285億元,占川酒整體的54%;實現利潤284億元,占川酒的83%。
憂則來自于結構不平衡、不合理。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白酒經濟專家楊柳表示,盡管川酒近年來增長迅速,但內部分化趨勢也日益凸顯,中小酒企普遍面臨資金緊張、品牌力差、抗風險能力弱等發展問題。雖然總體規模優勢領先,但利潤表現上仍有較大空間……記者梳理公開數據發現,從2018年初開始,中國白酒行業首次出現“產量持續穩定,銷售收入小幅下降,凈利潤大幅上漲,核心龍頭企業利潤增速明顯”的新局面。
對此,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李標指出,中國白酒產業在市場出清和存量優化之后,正逐漸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產量回落、利潤上漲,“一平一降兩升”現象的出現,被業內人士視為“中國白酒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的信號”,各大名酒企業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方向也很明確。
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白酒產業發展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的初步階段,逐漸成了四川白酒行業的一種共識。根據四川省政府的產業規劃,到2020年,川酒要實現“434”的發展目標,收入占到全國白酒產業營收的40%,產量方面則達到全國的30%以上,利潤占到全行業的40%。
“川酒不能躺在優勢上吃飯,而要在產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時,尋求產業內涵實力的扎實提升。”王少雄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