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行走在路上,還是居家看電視、手機,亦或是人們的餐桌之上,“酒元素”都經常存在于我們的視野之中。從廣告到贊助,冠名、商品,品牌呈現,在中國,酒似乎無處不在。中國到底有多少家酒企業?很多人腦海中會閃出這樣的問題。
不久前,天眼查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至今,我國涉酒企業年注冊量持續穩定增長,年均增速達到20%以上,其中,2020年新增“酒”企數量達117萬家。以工商登記為準,截至8月15日,2021年我國共注冊成立超過83.5萬家酒相關企業,較去年同比增長30%。
然而,4個月前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國家統計局數據則顯示,我國酒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僅1887家,且呈現逐年下降趨勢。以白酒為例,2020年白酒規模以上企業數量減少了11.56%,僅為1040家。從2015年至今,白酒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從1563家一路下滑至1040家,下降幅度達33%左右,呈現出明顯的集中化趨勢。反觀天眼查的數據:我國目前共有超20.6萬家白酒相關企業,64%的相關企業成立于5年之內。其中,個體工商戶占比近8成。整體規模卻在不斷擴大。
不同統計口徑呈現出反差巨大的數字,那么二者是否相互矛盾呢?其實不然。其中的關鍵在于“規模以上”。
在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中,規模以上白酒意味著需要符合年營業收入2000萬的統計標準,而天眼查的數據則無此“門檻”,覆蓋更多中小企業,甚至只要經營項目中涉及酒類的即被納入統計之中。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酒類生產、經營、銷售、研發等全產業鏈條上企業,規模與企業數字自然龐大。
酒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數據統計科學體現出目前酒類行業上游,即生產企業的發展趨勢,對行業規劃有著積極的意義;而涉酒企業的總體數據對于酒類企業整體規模的反映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指導意義。二者共同構成了對當下酒行業規模的科學描述。大型生產企業減少與涉足企業增多,說明行業生態正在從過去簡單的釀酒向酒業綜合體轉變。
從注冊資本來看,近8成白酒相關企業注冊資本在100萬人民幣以內,體現出中小規模企業占據了較大的比例。從行業分布來看,白酒相關企業主要分布在批發和零售業(52%)以及制造業(38%),也體現出流通環節仍相對分散與長尾,在產業結構中仍缺乏高效與協調性,是市場運營中的相對短板與潛力股,在未來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在地域分布上,四川白酒相關企業數量位居之首,擁有近3.5萬家企業,占該類企業總量的17%,排名第二、三的貴州和云南兩省也分別擁有2.5萬家、2萬家白酒相關企業,則體現出產區效應在產業鏈中的作用得到凸顯的良好趨勢。(原標題:增多還是減少,中國到底有多少家酒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