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市場需求外,我們有什么理由相信中國有適合精釀發展的土壤?逐鹿總結了以下幾個理由:
準入門檻不斷降低
雖然精釀行業資本密集程度很高,需要在前期投入糖化系統、發酵罐、灌裝系統、消毒設備和其他配件,而生產系統的體量也直接決定了精釀產量。但精釀本身就是以特色產品為核心的產物,產能在初期并不像其它品類一樣激進。隨著市場需求不斷增加,將有更多國內設備生廠商加入,初期只需幾十萬就能擁有一條入門級生產線。按海通證券研報顯示,目前精釀啤酒市場供不應求,精釀啤酒與普通啤酒的價差4-5倍,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達到50%和30%,大幅超過成熟工業啤酒市場,不論是門檻降低或是利潤可觀,都將吸引更多參與者入行。
水處理技術日趨成熟
眾所周知,水是飲料行業的核心,是稀缺資源,好的水源甚至常被拿來大作文章。根據豐收酒廠創始人王睿的介紹,實際情況是,過濾、超濾、RO反滲透、離子交換等一系列水處理技術業已非常成熟和標準化,通過技術手段獲得釀酒所需要的純水輕而易舉。另外,隨著信息和檢測技術的成熟,只需要知道水中各類物質的含量占比,就可以調配出趨近一樣的水質,不夸張地說,在科技日益成熟的今天,在中國想使用洛磯山脈的水釀酒不需要大自然的搬運工,只需要一個實驗室。
自釀不違反相關法規
據統計,美國目前有超過120萬的家釀愛好者大軍,而中國家釀愛好者人口不足10萬。但中國的優勢在于自釀不違法,同樣具備像美國一樣從民間發起精釀運動,發展精釀文化的土壤。
競爭所帶來的機會
從交易的層面看,國外進口啤酒在一定程度上都會有相關的法律、經濟和政治風險。隨著進口啤酒競爭越來越激烈,競爭給企業帶來的風險也就越高。面臨不斷增長的內需市場,國外生產商是否能滿足國內需求就成為一個問題,取而代之的市場空缺正是本地精釀啤酒公司崛起的機會。
市場教育成熟 消費者愿為好產品買單
市場咨詢機構英敏特的調研結論表明,消費者對啤酒口味越來越挑剔了,77% 喝過啤酒的消費者認為味道比品牌更重要。另外有67% 的消費者會把原材料的質量與它是否高端聯系在一起,而將近一半的人覺得精釀啤酒意味著高端。和所有消費品都有著共同的屬性,味覺帶給人對產品最直觀的判斷,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像消費者喝過喜茶、貢茶就不愿再喝幾塊錢一杯的沖調奶茶一樣,當有大量的優質產品教育用戶什么是精釀啤酒后,研發持續迭代及產品不斷優化的公司將更容易浮出水面,消費者更愿意為品質更好,識別度更高的產品買單。
消費升級的大勢所趨
中國進口精釀啤酒在去年迎來了近一倍的增長。此外,根據市場調查,在中國有34%的啤酒飲用者愿為精釀啤酒支付更多的錢。月入萬元以上的消費者,更傾向于認為喝精釀可以顯示出自己的“逼格”。目前的啤酒市場很復雜,也很有趣。市場里存在兩種趨勢:一種是人們喝傳統啤酒的量逐漸少了;一種是人們喝的酒越來越好了,人們愿意為這些口感新鮮和純粹的啤酒支付更高的溢價。根據澎湃的數據,近年內,包括精釀、手工啤酒在內的中國高端啤酒市場銷量迅猛增長了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