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輪白酒和啤酒集體增長的酒業新周期里,作為國內四大酒種的黃酒卻掉了隊。
2004年前后,黃酒曾迎來一波發展高峰,但由于黃酒企業在產品、消費區域、企業營銷等方面的不足,導致黃酒行業錯過了中國酒業的黃金十年和新一輪的酒業復蘇,尤其是在2017年白酒企業高歌猛進的當下,黃酒上市公司業績差強人意。記者從首屆中國黃酒復興高端峰會上獲悉,隨著新資本的進入和行業整合的提速,黃酒行業正在迎來“第二春”。
被遺忘的黃酒行業
2016年到2017年的酒類行業復蘇,讓白酒和啤酒行業從深度調整轉向復蘇,但黃酒似乎卻被市場遺忘。
尤其是2017年,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中高端白酒帶動酒企的業績快速增長,多家白酒上市公司業績集體報喜,相比之下,三支黃酒股的業績表現平平。
目前會稽山(10.800, 0.32, 3.05%)(601579.SH)公布了業績快報顯示,2017年收入12.9億元,同比增長22.73%,但如果考慮到此前收購的烏氈帽酒業和唐宋紹興酒在去年開始并表,會稽山的增長實際上依然有限。
2013年酒類行業大調整時,黃酒龍頭企業的古越龍山(8.300, 0.09, 1.10%)收入14.7億元,凈利潤1.4億元,其中三季報時收入為11.1億元,而4年之后,2017年古越龍山3季報顯示,其營業收入為11.9億元,增長幾乎停滯。
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劉秀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17年國內酒類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銷售9000億,白酒有5000多億,啤酒1766億,黃酒只有198億,排名最末,只有2%,甚至不如最近才興起的保健酒(400億),可以看到黃酒發展滯后和緩慢。
事實上,黃酒經歷過一輪快速發展期,2004-2005年黃酒的廠商大量活躍,市場甚至認為黃酒的春天來了,尤其是山東、河南、湖北等地,都曾成為黃酒的新銳市場,但這一浪潮很快就消失了。
“2004年-2005年古越龍山花了很大的功夫和投入,振臂一呼中國黃酒的春天來了,但為什么過了今年沒有聲音了呢?”中國紹興黃酒集團副總經理柏宏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黃酒產業有一個短板,市場過于集中在江浙滬,在當時央視畫上幾千萬投廣告,實際上性價比并不好。
浙江塔牌紹興酒有限公司銷售總經理繆洪湖認為,黃酒發展緩慢的原因,一方面黃酒產品定位不清,而且作為一個區域產品,對于消費者的引導上出了問題,走不出區域市場;另一方面,產品和營銷的創新不足,且行業存在同質化競爭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因為受傳統文化及消費習慣影響,黃酒的產業大多集中在江浙滬一帶。競爭格局以紹興黃酒為主,上海、江蘇為輔,行業中代表性的品牌有古越龍山、會稽山、塔牌等。在傳統黃酒區域集中了大量的黃酒企業。
2016年,會稽山浙江省內地區收入為7.6億元,省外收入只有2.8億元,而且省外的毛利率為36.5%,也遠低于省內的45.7%。
酒業分析師蔡學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受制于區域化的問題,黃酒企業的發展一直是在區域內市場深度挖掘,而不是像白酒一樣全國化布局做市場、做根據地,增長乏力也并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