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至2017年,全國葡萄酒年產量已連續五年出現下滑,而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進口葡萄酒總量達6.38億公升,保持了超過10%的升幅。
近一段時間,白酒啤酒市場集體看漲,而在國內葡萄酒市場同樣熱鬧非凡。
1月10日,煙臺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張裕”)發布公告稱,董事會選舉周洪江先生出任本公司第七屆董事會董事長,聘任孫健先生為公司總經理。
至此,擁有126年歷史的張裕再次完成了新老交替。
與之相伴的是,就在不久前,身為國產葡萄酒界“老二”的長城葡萄酒也進行了換帥。中糧酒業宣布,李士祎兼任長城酒事業部總經理。
兩家國產葡萄酒巨頭集體換帥的同時,在市場上的動作也開始展開。1月18日,張裕并購澳大利亞歌濃酒莊正式完成了交割。
而在1月3日,長城葡萄酒新帥李士祎則宣布長城葡萄酒重新定位,將轉向聚焦品牌和大單品,以中國長城、紅色國酒為品牌定位。
國產葡萄酒巨頭紛紛勵志發力,也因此再度觸發了業內對國產葡萄酒市場復蘇的討論。
“目前來看,國產葡萄酒依然是在底部徘徊,無明顯復蘇跡象?梢哉f,當下的張裕仍處在2012年后的冬天里。”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法治周末記者說,“如今,白酒市場、啤酒市場已經回暖;那么,國產葡萄酒該如何在寒冬之中自我破冰便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國產葡萄酒的寒冬
“2012年以后,整個酒業的大環境都受到了八項規定,限制三公消費等政策的影響,國產葡萄酒市場也不例外。”朱丹蓬介紹,“這一年,可以說整個酒業都進入了一個寒冬期。”
那么,國產葡萄酒企業的業績到底表現如何?據此,法治周末記者梳理了部分國產葡萄酒企業在2012年以來的業績情況。
在國內市場,張裕、長城葡萄酒、王朝酒業被譽為“國產葡萄酒的三架馬車”.然而,這“三架馬車”的表現在業內人士看來都不理想。
被譽為“中國紅酒第一品牌”的張裕自創立以來已有百年歷史。2000年A股上市后的11年,張裕的業績迅速增長。
財報顯示,張裕的營業收入由2001年的8.85億元增長至2011年的60.27億元;凈利潤也由2001年的1.72億元增長至2011年的19.07億元。
然而,時間至2012年,張裕的高速增長卻戛然而止。
2012年,張裕實現營業收入56.44億元,同比下滑6.3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7億元,同比下滑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