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以后,張裕業績快速走向下坡路。
2013年、2014年,張裕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3.21億元、41.57億元,同比下滑分別為23.44%、3.8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0.48億元、9.78億元,分別下滑38.38%、6.72%.
2015年,張裕業績稍顯好轉,實現營業收入增長11.86%,凈利潤增長5.36%.可是僅隔一年,張裕的凈利潤再次跌落,實現9.82億元,同比下滑4.62%.2017年上半年,張裕的凈利潤也是同比下滑了3.95%.
長城的業績同樣也是處于低迷。2012年,長城的營業收入曾達到31.5億元,凈利潤為3.2億元。然而,四年后的2016年,長城營業收入變為22億元,凈利潤縮為1.2億元。2017年上半年,長城凈利潤更是變為虧損,同比下滑181.59%.
然而,相比于張裕、長城,王朝酒業則更加不堪。
自2013年3月22日停牌起,王朝酒業就進入長期停牌,成績單也一推再推。2017年12月8日,王朝酒業才陸續發布2012-2015年度全年初步業績,2016年業績仍未披露。
財報顯示,王朝酒業在2012年至2015年之間的營業收入依次為11.54億港元、8.74億港元、6.69億港元、6.27億港元,依次同比下滑23.71%、24.27%、23.4%、6.28%;凈利潤則一直處于虧損,依次為虧損1.07億元、5.52億元、3.94億元、2.06億元。
此外,法治周末記者注意到,包括中葡股份、通葡股份等葡萄酒企業在2017年上半年的凈利潤表現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同比下滑。
“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以茅臺為首的白酒行業已經逐漸走出寒冬,進入到今年,啤酒行業巨頭也開始紛紛漲價,市場回暖。然而,國產葡萄酒市場卻依然顯得靜悄悄。”朱丹蓬說。
來自外資品牌的沖擊
在多位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看來,國產葡萄酒市場低迷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
“不過,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則是進口葡萄酒品牌對中國市場的沖擊非常大。”朱丹蓬說。
深圳中為智研咨詢有限公司研究員張斐向法治周末記者表達了相同的說法。
“主要原因還是,國外進口紅酒對市場的沖擊,進口紅酒價格低廉,同時品質又好,有質量保障,導致國產葡萄酒品牌受到影響。”張斐說。
據朱丹蓬介紹,目前進口葡萄酒總量遠高于國內葡萄酒產量,由此國產葡萄酒市場近幾年也在持續承壓。
法治周末記者登錄國家統計局查詢到的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6年,全國葡萄酒年產量環比下降14.8%、1.4%、1.1%、1%,已連續四年出現下滑。
此外,前瞻數據庫顯示,2017年11月全國葡萄酒產量為10.1萬千升,當月同比下降7.3%;2017年1月至11月全國葡萄酒產量累計為86.8萬千升,累計同比下降11.2%.
然而,外資品牌的進口量卻一直在不斷增長。
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進口葡萄酒總量達6.38億公升,保持了超過10%的升幅。2017上半年,中國進口瓶裝葡萄酒總量約為2.54億升,同比增長13.9%;總額約為11.46億美元,同比增長3.34%;平均價格為4.97美元/升,同比下降9.3%.
實際上,就連國產葡萄酒品牌老大張裕也在財報中坦言國外葡萄酒對其所造成的影響。
“受到國外葡萄酒大量涌入,其產品價格區間進一步下移影響,國內葡萄酒市場特別是中低價位葡萄酒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加之電子商務等新興渠道對傳統銷售渠道帶來巨大沖擊,給公司持續穩定增長帶來了嚴峻挑戰。”張裕稱。
對于這樣的現狀,張斐解釋,“一方面是,國內消費者對國內紅酒品質存在一定的不信賴;另外一方面是,國內消費者仍然有一定的‘崇洋’心理,認為喝國外品牌葡萄酒就是有面子”.
“目前國產葡萄酒還是徘徊在中低端,難以覆蓋到利潤高的高端葡萄酒產品,而這也是中國消費的關鍵部分,畢竟中國不少群體喜歡喝高端葡萄酒。”朱丹蓬說。
該如何破冰
身處寒冬之中,國產葡萄酒該如何自我破冰?
“首先,國產葡萄酒企業應當是重塑消費者對國產葡萄酒品牌的信心,不僅有質量保障,而且應擁有較高的品質。”張斐建議,“其次,積極拓展海外葡萄酒原料及生產,反哺國內市場,適應國內居民的紅酒消費選擇心理,先謀求生存后謀發展。”
事實上,近年來,作為市場老大哥的張裕也一直在作海外布局。
除了近期張裕宣布最新并購澳大利亞歌濃酒莊完成,公開資料同時顯示,2013年、2015年張裕分別收購了法國富郎多干邑酒莊、法國波爾多蜜合花酒;2015年9月又斥資2625萬歐元控股西班牙愛歐集團。
今年5月,張裕再與LAMBO SpA簽署了《股東間協議》,共同出資4803萬美元合資設立了智利魔獅葡萄酒簡式股份公司(以下簡稱“魔獅葡萄酒”)。同時,魔獅葡萄酒以4803萬美元收購了貝斯酒莊、公司以及貝斯酒莊管理團隊的股權。
截至目前,張裕旗下已擁有法國富郎多干邑酒莊、西班牙里奧哈愛歐公爵酒莊、法國波爾多蜜合花酒莊、智利卡薩布蘭卡魔獅酒莊、澳大利亞克萊爾谷歌濃酒莊這五大優秀國際品牌。
不過在朱丹蓬看來,海外布局曲線救市的思路雖然不錯,但需要大筆資金投入,可能無法短期內顯成效,更可能會拖累國產葡萄酒企業的利潤呈現。
“要解決國產葡萄酒面臨的外資品牌沖擊,還是應當采取‘高質低價’的策略。”朱丹蓬認為,“所謂‘高質低價',就是雖然在價格上與外資品牌價格相同,但是在品質上更勝一籌。”
不過,對于國產葡萄酒的未來,張斐認為,中國紅酒文化底蘊不足,且由外來文化傳導過來,導致中國消費者更偏向海外紅酒品牌,這需要一個長期的“糾偏”過程,短期內國產紅酒品牌仍然較為低迷。“未來中國國產葡萄酒若要走出低迷狀態,需要有長遠的經營戰略思想,以品牌經營為主,堅持質量與品質為根本,開發適合中國消費者習慣的紅酒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