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注冊白酒相關企業2.9萬家,比2019年的3.3萬家同比下降了12.1%。
值得注意的是,從縱向來看,白酒相關企業注冊量已連續兩年下滑。甚至有人認為,白酒企業注冊峰值已過。那么,白酒相關企業注冊量“降溫”的背后有何趨勢?
“白酒”企業注冊量激增的十年
查閱企查查相關數據,可以看到,白酒相關企業注冊數量近年來呈現平穩上升-大幅增長-逐漸回落三個階段:
從2010年的0.6萬家至2014年的一萬家,白酒相關企業年度注冊量相對平穩,有微幅上漲。
從2015年開始,直至2018年,白酒相關企業注冊數量開始大幅增加,其中,漲幅最大的年份為2015年的兩萬家,比2014年同期增長100%;隨后的2016、2017年數據分別為:2.3萬家、3.1萬家;注冊數量在2018年達到峰值,為3.5萬家。
此后的2019和2020年度,注冊數量分別為3.3萬家和2.9萬家,呈現“階梯式”下滑。
回顧白酒行業的歷史,可以看到,白酒相關企業注冊數量與白酒行業發展趨勢較為吻合,在時間上相對滯后。2012年前后,白酒行業迎來深度調整期,發展不溫不火;2016年左右,一方面由茅臺引領起“醬香熱”風口,另一方面是產業的復蘇,行業迎來重振,這也就解釋了2018年白酒相關企業注冊數量高達3.5萬家的原因。
因此,2019、2020年注冊數量的相對回落,也給行業留下一個疑問:白酒企業注冊數量下降,是否預示著行業發展進入新的調整期?
疫情“反哺”二季度
今年5月,酒企注冊數量的突然增長曾引起微酒的注意。
據微酒此前的采訪與分析,2020年2月份酒類行業新注冊企業量很少是與國內疫情的肆虐相呼應的,而3-5月份的猛增則源于國內疫情的好轉,1-2月因疫情而觀望的資本出現了集中性的補漲。
據企查查披露的全年的季度數據,為以上觀點提供了佐證。數據顯示,全年第二季度注冊量最多,為1.0萬家;第一季度注冊量最少,為0.5萬家;四季度注冊量為0.6萬家。相比去年,今年第二季度的注冊量呈增長趨勢,一、三、四季度的注冊量均呈下跌趨勢。
從上市酒企Q1數據來看,在疫情的影響下,酒企的經營情況不樂觀。也就是說,疫情反而在一定時間內催生了酒企注冊數量的增長,出現了奇怪的“倒掛”現象。對此,有行業人士認為,今年以來業外資本對白酒較為熱衷,這可能與白酒較強的抗風險能力有關。
數據顯示,“白酒”新玩家青睞這三個地方
從白酒相關注冊企業聚集特點來看,有兩方面趨勢明顯。
從企業地域分布來看,企業注冊地區集中在云貴川等老牌釀酒產區。具體來看,四川省以3.6萬家企業排名第一,貴州排名第二,為2.3萬家。湖北和云南并列第三,均為1.8萬家。
從資本分布來看,目前我國共有19.9萬家白酒相關企業,2019年全年有4385家白酒相關企業注銷或吊銷,2020年全年有3739家白酒相關企業注銷或吊銷,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注冊資本在10萬元左右的中小企業。
從這兩部分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行業向原產地集中。投資者在選擇白酒行業時,考慮的第一要素還是其相對穩定性。老牌白酒產區根基厚重,產量排位穩定,作為地區首選;
另一方面,行業在向品牌集中。今年在行業調整和疫情雙重沖擊下,白酒行業分化加快、集中度進一步加速提高,對弱小白酒企業的擠出效應更加明顯。
由于我國大部分白酒相關的企業注冊資本在100萬以內,約17.36萬家,占比企業總量的87%。在“馬太效應”的作用下,資源向頭部企業傾斜,弱小企業被擠出,直接導致了產業數量的下降:總體來看,2020年1-11月,全國釀酒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釀酒產量4953.23萬千升,同比下降2.53%;
但是,數量并不能與質量劃等號,在釀酒產量下降的前提下,前11月全國釀酒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釀酒銷售收入7354.06億元,同比增長1.21%;實現利潤1515.26億元,同比增長8.59%。這也進一步表明,白酒產業在加速集中,產業結構得到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