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比較流行的到家服務、上門物流配送、代購、小區社交、周邊服務匯集等,在滿足入口門檻方面都不是社區O2O的理想模式。因為這些應用,都試圖繞過進入小區的核心要道——物業公司。
O2O已經迅速從表層變革進入深水區,很多O2O相關商業模式被驗證錯誤或者迅速發展壯大,用技術手段切入傳統行業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化,O2O也在O or O以及O vs O之間搖擺。
除了商場、吃喝玩樂商戶、線下服務商戶等成為O2O熱點之外,到家模式也成為一個新熱點,美甲的、按摩的、泡腳的手藝人很多變成了流動作業。
之前O2O模式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浮在表面,無法深入。以餐廳為例,營銷只是很外圍的工作,更多改造需求來自內部。為解決這個問題,大眾點評投資ERP廠商,目的就是為了從商戶信息系統方面深入,實現從營銷拉客到結算、后廚深入。有了這些基本數據,才能推出更多耀眼的新品。
吃喝玩樂希望輻射的是商圈流量,到家服務則希望搞定社區這塊“富礦”。然而,搞定社區的真正入口在哪兒呢?物業是繞不開的門檻,而愿意費力氣去啃物業這塊硬骨頭的公司,有可能贏得未來。已經有幾十家創業公司直接瞄準物業,如鄰里間、嘻生活等。
“家門口”不完全算“入口”
能順利敲開業主家門的,有物業、外賣、收水費的、快遞、修馬桶的……還有美甲和化妝、按摩的。前面幾樣是傳統的,后面幾樣是新近才流行的,其共同點是,頻次很低,因此不能算是重量級的“入口”。
來看看敲開家門的服務,背后都有哪些互聯網公司的身影。
第一,傳統的物業收費、品質管理等,目前互聯網化相對比較弱,一些創業公司比如鄰里間,正在用互聯網方式試圖切入,傳統信息化服務商也試圖用IT方式切入。
第二,最后一公里送貨,京東希望組織跳廣場舞的大媽來完成,更多上門送貨分散在各個物流、快遞公司。
第三,傳統服務延伸的到家服務,很多做美甲的、化妝、阿姨甚至泡腳師傅,也希望走進你的家門,這些服務背后分別是垂直、平臺類互聯網公司,比如58同城、美團、功夫熊等等。
這些想敲門的服務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把“進家門”作為切入點,帶動其他商業服務,實現互聯網思維所謂的“羊毛出在豬身上”。
比如,到家掃地的阿姨希望幫你介紹清理抽油煙機的、護理皮具沙發的,或者順便幫你帶走干洗的衣服,到家美甲的妹子也許想推薦你買品牌指甲油。
換句話說,大家都想把某一個服務作為入口,“一針捅破天”,進而搭建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服務輻射,提高用戶的使用頻次。但是,入口本身已經不易,再輻射其他更是難上加難。
已經倒閉的叮咚小區,其切入點是社區內社交、周邊服務,其實這種服務等于微信附近+58同城+大眾點評,而這三者早已占據了用戶心中的位置,再裝一個小區版本的,服務還無法媲美前三者,實在多余。而與物業相關、業主真正關心的痛點,并未得到解決。
所以能敲開家門,不意味著可以做好入口。
真正的入口應該這樣
為什么所有互聯網家政服務要從鐘點工入手呢?
因為在所有的家政服務中,鐘點工頻次最高,而互聯網高頻切低頻的理論已經得到驗證。綜合來看,能否作為入口應該從三個方面衡量,使用頻次(高頻次、高價值)、用戶場景(剛需還是弱需求)、短時期覆蓋大量用戶的成本。
頻次,可以通過服務疊加來實現。比如,58同城可以找到到家阿姨,也可以找到開鎖的。京東的阿姨可以送快遞,如果連外賣也一起送,頻次就更高了。所以單項頻次低的服務如果可以疊加,就能夠提高頻次。
用戶場景,是剛需而非可有可無。比如,不交物業費可能要被斷電,這時候上門服務就成了剛需,而現實情況通常是,你要跑到樓下去繳費。
短時期覆蓋大量用戶的成本。這個目前是很多商業模式拓展的最大門檻,如果頻次低、場景弱,那覆蓋用戶的成本將無限上升。以滴滴打車來說,在用戶智能手機不普及、司機對于網上服務也非剛需的情況下,當年單個用戶獲取成本高達幾百元。
目前比較流行的到家服務、上門物流配送、代購、小區社交、周邊服務匯集等,在滿足入口門檻方面都不是社區O2O的理想模式。因為這些應用,都試圖繞過進入小區的核心要道——物業公司。
社區O2O服務,最好的入口是物業,因為其中一個最大優勢是剛需,業主可以更方便繳物業費、代收水電費、家里的簡單服務比如換個燈泡、修個馬桶等,以及通知停水、停電等消息。
另外一個優勢是,覆蓋成本相對比較低,搞定一個社區物業相當于搞定一個小區一大半的用戶,相比之下,搞定物業的成本就不會顯得那么高。
誰能鎖定“決勝局”
“社區是個富礦,每一個角落都可以散發商業氣息”。很多社區相關商業活動,需要位置和享受集群效應,比如樓體廣告、社區展示廣告、銷售產品,等等,這些都繞不開物業。這也是“鄰里間”選擇啃“物業”這塊硬骨頭的原因,其同時也在避免O2O變成O vs O的情況(鄰里間,以物業為切入點的創業公司,一年時間覆蓋了5萬棟樓、近200萬戶家庭,獲得這個數據的投入在千萬級以下,覆蓋性價比高)。
圍繞社區O2O的創業公司,大多從生活服務、配送、社交等多維度入手,選擇從物業入手的只有不到5%。因為物業業態非常復雜,高端物業公司之前已經有一定的信息化系統,要替代或者對接,成本很高,低端物業工作人員連智能手機都未必熟練。從行業現狀來看,物業之前一直躺著收物業費,對改善業主服務也沒太大的需求,物業信息互聯網化甚至還可能受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抵觸。
“鄰里間”團隊從合作者角度出發,為了做適配物業的產品,以保利物業、卓越物業、金地物業作為重點樣本,同時調研了數百個小區,把傳統的收費、財務、OA系統、呼叫中心、物業等都互聯網化,用簡單的方式來解決之前的復雜問題。而物業既希望進行互聯網化轉型,又懼怕被“取代”,當然更愿意選擇一個與自己共同發展的合作者。
通往社區O2O的入口有很多,但繞開物業進去的項目基礎都不夠牢固。社區O2O的決勝局,主要看誰能讓管理落后的物業盡快接受科技武裝,改變其傳統的運營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
(作者標簽:中國最任性的互聯網分析師,專注移動互聯網爆料;ID:vipme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