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為國內酒類零售第一股的1919在春季糖酒會前發布了掛牌以來首份年報,2014年度該公司營業收入6.1億元(不含稅),同比增長76.3%;歸屬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896萬元,同比增長67.16%。
年報發布當天,我曾經評論,這一數字雖未達成去年年初1919預定的10億元目標,但在白酒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酒類經銷商和零售商大多數難以為繼或業績下滑的情況下,營收增幅76%,實屬難得。
但這幾天聽到了不少對年報的評論和疑問,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銷售收入6.1億元,凈利潤還不到900萬,太低了吧?二是73家門店,平均單店銷售額835萬元,而原來1919一直對外說單店銷售貢獻平均超過1000萬,在哪兒呢?
于是找來年報原文,仔細閱讀了一遍。發現有很多業內人士忽略了年報中公布的分類數據背后的真實因素。
1、從新老店分別看貢獻:
年報顯示:2014年底1919累計擁有門店73家。其中43家老門店實現銷售收入54291.1萬元,較上年增幅
60.62%。30家新開業門店及7個采配站實現銷售收入3013.6萬元(當年新開業的店,沒有同比數據)。
據我了解,包括1919楊陵江董事長在微博上也解釋過,30家新門店大多為去年9月份以后開業,累計營業月數僅70個月,平均每家約2.3個月的有效營業期。
現在,我們來還原、分拆幾組數據:
老店銷售額:平均單店貢獻為1262萬元(含稅約為1477萬元),即老店的單店營業額仍然平均在千萬以上。
新店銷售額:平均單店貢獻為100.4萬元(含稅117.5萬元);由于營業期過短,不具備說服力。如果靜態折算為12個月營業周期,則單店貢獻約為517萬元(含稅約605萬元。計算公式:3013.6萬元÷30家店÷2.33月*12個月)。
如果按照含稅605萬元計算,毛利率16.88%(這個沒有新店老店之分),單店第一年的毛利為102萬元,扣除租金、人力、運營后當年仍然有盈利(一家平均85平米的店面的租金和運營費用,大家都基本心中有數)。
2、從坪效看質量:
在零售業和連鎖零售業,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核和評價指標,即坪效——單位有效營業面積在一定周期內的營業額,國內一般計算為每平方米的年營業額。每平米營業額越高,單位面積貢獻越大,則預示著店面經營質量、運營管理水平、盈利能力越高。
從過去掌握的數據看,在全球連鎖零售系統中,蘋果專賣店在美國的坪效高居榜首,每平米高達40萬元的營業額,幾乎是奢侈品專賣店蒂芙尼的兩倍。
國內坪效數據有據可查的不多。我能找到的數據中,綜合類購物中心以上海恒隆廣場最高,坪效7萬元/年;運動用品連鎖中,以集合店最高,坪效7.2—9.6萬元/年;連鎖超市領域坪效達到1.5萬元/年即為優質,3萬元./年屬于頂級,而全球最大的保健和美容產品連鎖店“屈臣氏”部分店鋪則高達6萬元/年。平米,一般的店也超過了3萬元/年。
再來看1919的坪效。
據我所知,1919的老店平均單店面積為153平米,新店平均單店面積約86平米。
按照含稅銷售收入計算,老店的坪效高達96013元/年(1477萬元的單店含稅營收除以153平米);去年新開的門店也高達70348元/年(605萬元的折算后單店含稅營收,除以86平米的平均面積)。
雖然有諸如白酒單價高、整件購買居多、單店銷售額高等行業屬性的差異,但以此與運動鞋服零售業和屈臣氏連鎖相比,這個數字也毫不遜色。
3、從凈利潤看未來:
對應6.1億元的不含稅收入,凈利潤896萬元,的確貌似很低。如何理解呢?
第一,有一點不應被忽略,即連鎖系統的單店利潤與公司整體利潤完全是兩個概念。由于公司總部承載了運營管理、信息系統、統一推廣等職能,即使每個單店都盈利,也絕不等于總部也利潤高。
第二,連鎖系統有個常識,根據行業屬性、經營預算,在經營分析中必須要測算出一個規模平衡點,即開店到多少家以后,公司才能盈利。對比2013年1919的500多萬凈利潤,可以說,1919也才剛剛度過平衡點,F在的凈利潤屬于正常值。
第三,一個最大的亮點是,2014年度1919的數據廣告與服務收入為3455萬元,增幅高達348.6%,在1919營收中的占比也提高了一倍多。之前我在《解密1919商業模式》一文中曾指出,未來1919的四大盈利來源中,數據服務收入一定是第一位的。
換個角度再看,如果去掉3455萬元的數據服務收入,1919公司整體是虧損的。
隨著酒企向消費者推廣的轉型和突圍,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專業的機構提供消費者大數據(過去酒企都沒有建立消費者數據),從而為自己的產品研發、精準推廣、定向傳播提供基礎保障。而1919過去積累的龐大的數據庫,在未來的價值將越來越大。所以來自數據服務的收入和貢獻未來將是1919最大的利潤源。
4、從收益看估值。
年報顯示1919的每股收益為0.43元,而去年11月份1919定增時,每股定價為44.528元,PE高達103.5倍。如果從股本和市值角度計算,PE值則為110.9倍。
這一點,我想應該是今后一段時間1919必須面臨的來自機構投資者和資本市場的疑問了。
雖然新模式、新經濟,新三板和創業板的公司PE值不少可以達到60倍,但100倍左右的PE值,必須要引起1919的正視。在全國化擴張初期,每股收益低、PE值偏高可以理解,但必須要有充足的理由,才能說服投資人,包括未來繼續引入的機構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