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規模還是“小而精”?
一個尷尬的事實是,具有天然資源稟賦優勢的貴州白酒在經過多個歷史時期發展后,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盈利能力,依然是茅臺集團一家獨大。
貴州省經信委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去年,全省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產值902.4億元;完成銷售收入828.6億元,同比增長40.4%;完成利潤總額420.3億元,同比增長59.9%。同年,茅臺集團實現銷售收入764億元,同比增長50.5%,完成利潤總額403億元,同比增長57.6%。
去年,以貴州十大名酒為重點的其他白酒企業年完成產值310億元,占全省白酒產業的1/3左右。拋開以白酒收入占絕大部分的茅臺集團,貴州省其他白酒生產企業的銷售收入和盈利能力均不如白酒產量和收入規模第一大省四川。四川白酒行業年會披露,去年,該省完成主營銷售2470億元,實現凈利潤300億元,其中五糧液集團去年收入800億元,占比僅1/3。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貴州省委省政府根據貴州發展白酒的優越條件,將白酒產業作為一項優勢產業來抓。除茅臺酒、董酒多次被評為國家名酒,獲國家優質食品獎外,安酒、湄窖、習酒、珍酒、黔春酒、筑春酒同獲國家銀質獎,跨入國優行列。平壩窖酒、習水大曲、習龍大曲、貴州醇、瀑布啤酒獲國家部級優質產品獎。當時,貴州名優酒在國內20多個省市、自治區銷售。
在時代的大潮下,不進則退。當時的國營貴陽酒廠改制更名為貴州貴酒有限責任公司后,發展緩慢。據公司董事長傅宏兵介紹,主要產品“貴酒”、“黔春”目前產能規模僅3500噸,年銷售額5000萬元。同樣,地處黔西南興義市的貴州醇酒業有限公司曾打造了一段貴州酒業近20年的濃香低度潮流經典,經歷改制動蕩被維維集團收購后,在限制“三公”消費中震蕩下行。
時隔5年,貴州酒企二次聚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與會酒企大多呼吁“抱團發展,共建貴州白酒產業品牌”。懷莊酒業陳果提出,打造“貴州酒·純糧酒”貴州白酒概念和“醬酒原產地·貴州茅臺鎮”產區品牌。他建議在不侵犯茅臺集團的基礎上,通過地理證明商標等形式,把“醬酒原產地.貴州茅臺鎮”品牌和酒體標準固定下來,并對有資質的企業進行授權使用和執行。
貴州白酒產區概念已叫響多年,“云煙貴酒”也深入人心,但一枝獨秀的局面為何難以改變?
對此,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余留芬指出,再造貴州白酒整體復興與競爭力,還需要具有個性特征的文化。在貴州,完全靠技術和工藝來建立差異化優勢的屈指可數。她認為,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地域文化牌,以“惜感同窗摯友”情感文化為特征的青酒,因受到總書記關懷的巖博酒業“人民小酒”,都是品牌的個性。
“雖然白酒的銷量會逐步下降,但作為情感產品的功能不會發生變化。”專注于醬香型白酒研究和咨詢的資深人士權圖認為,隨著一些品牌的消失,貴州一些二線企業像金沙酒業、習酒、珍酒卻在崛起。他認為貴州白酒的底蘊在于品質。在品質基礎上的小眾化、個性化和特色化,也許是貴州白酒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