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社會中上層,有著穩定的經濟收入、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客群中,有越來越多的都市白領和金領選擇成為“單身貴族”。單身的理由可能各不相同,有些人不愿打破已有的生活狀態;有些固守著一套很高的擇偶標準;還有人覺得結婚費用太高、付出成本太大,寧可更多地投資自己,提升自我,追求個人自由。在都市女性中,主動選擇單身的比例尤其高,她們經濟獨立,開始反思傳統婚姻中的女性角色,不再依靠男人,認為婚姻不再是一件被迫去完成的事,F在,符合上述特征的單身人士數量越來越多,媒體和輿論不再以“剩男剩女”類似的有色眼鏡來看待他們,單身這一狀態已經成為人們見怪不怪的社會常態。值得注意的是,單身風潮不僅限于婚姻狀況,而越發成為一種個人心態的改變。雖然很多人是已婚身份,但隨著兩地分居或配偶出差等情況越發普遍,已婚人士在沒有配偶陪伴的情況下也可以享受個人空間,擁有單身專屬的幸福感。
隨著主動選擇單身人士的增多,“單身經濟”開始大行其道。“單身女性經濟”和“一人經濟學”催生了一系列商機。企業有針對性地為單身客群定制產品和服務,將成為未來一大營銷趨勢,比如:單人KTV;餐廳單人座位;小型冰箱和提供豐富進口產品的小型高端零售店;以及地產商推出精致的小戶型和個性化設計居所等等。
獨身主義、自我提升、強大的社交網絡讓單身生活變得更加容易。社會對單身的接受度也不斷提升。“一個人”會帶來一種新的消費形態,催生出單身一族的新客群。隨著單身風氣持續在全球蔓延,中國也被推向了單身經濟潮流的風口浪尖,單身人士已經成為消費市場不可忽視的一大主力客群。無論是身份上還是心態上的單身,單身族這一客群都推崇方便至上、輕量消費、注重玩樂享受與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消費方式。
崇尚健康綠色生活與環保并重客群的出現。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觸目驚心的食品藥品安全事件以及霧霾和水污染等問題屢見于媒體,讓食品安全和健康成為了人們最關心的話題。人們從關心自身健康,延伸到關心環境和可持續性發展的關注。根據BCG的消費者調研結果,在包含教育、社會保障等八項社會及環境消費指標中,對食品安全和醫療不滿意的消費者占比最高,達到受訪者的57%和47%。
《2016年度中國綠色消費者報告》顯示,現在中國消費者對綠色消費和環境保護的意愿空前高漲,他們對健康綠色生活方式的追求,不僅體現在消費過程中更愿意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還擴大到希望自己的消費行為和方式能夠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上。在GFK的消費者調研結果中,73%的受訪者表示,以有害于環境的方式享受生活會讓他們產生罪惡感,這一比例在23個參與調查國家中排名第7。另外,高達80%的受訪者認為,品牌和公司必須對環境負責。這些數據都說明,環保理念在中國已根植于民心,中國消費者的環境意識處于很高水平。
崇尚健康生活、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理念的行為方式讓“環保型消費者”成為了冉冉升起的一大新客群。環保型消費者注意保護環境,購買了超過5類環保產品。他們具有綠色意識,已經或可能將綠色意識轉化為綠色消費行為,希望通過自己購買環保產品的行為對他人和社會產生積極影響,互聯網正在成為綠色消費領域新的主戰場。尤其是近幾年來,“環保型消費者”群體占阿里用戶的比例從2011年的3.4%,躍升至2015年的16.2%,在數量上提高到6600萬人,4年內增長了14倍。綠色環保消費正在形成主流消費習慣,也讓環保產品的價格溢價上升了33%。環保消費者新客群的出現對消費品市場具有重要意義,互聯網有助于信息透明,綠色消費需求的釋放勢必將更好地引導企業注重可持續發展和綠色供給,倒逼產業升級與供給側改革。
緊跟潮流的“體驗至上者”和“渴望成為大師者”形成新客群。互聯網信息的普及和唾手可得,國際旅游的流行,讓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與世界潮流接軌,他們的視野比以前更寬,接受各種新興事物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消費升級的同時,信息也在升級。中國消費者越來越熱衷于研究購物和通過“小紅書”等網絡購物信息共享平臺獲取消費信息,他們花在研究消費上的時間也比以前長的多——“買什么、該不該買、在哪兒買”都需要做足功課。此外,體驗式消費成為一種潮流。消費者不再滿足于走訪熟悉的文化和地理環境,以及傳統的常規旅游線路,而更樂于追求標新立異、充滿異域風情的遠途異國游和帶來身體與精神上多重滿足的極限運動。例如,根據胡潤“中國高端旅游”報告,2015到2017年間,日本韓國旅游的受歡迎程度從58%下降到了36%;而非洲、南北極和中東等更加新奇特和個性化的異域旅游,歡迎程度則從個位數提升到20%左右。從2015到2018年,攀巖、賽車和沖浪這三項極限運動的參與率增長預期將分別達到124%、103%和70%。
商品有形,服務無形,獨創的個性化體驗最令人難忘。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的體驗至上消費客群,讓許多受到互聯網沖擊的實體商業在逆境中找到了商機和生存之道,來精心設計和銷售體驗。
而體驗經濟在中國出現了另一大分支,是愿意投資自己興趣愛好,并渴望在興趣上有所建樹,甚至達到“大師級”水平的消費者。繼美國的橄欖球、日本的動漫、韓國的網游之后,中國的興趣愛好者們也在逐漸形成產業鏈,成為拉動經濟和消費的一股新興勢力。而近年來專業級甚至大師級照相機在攝影愛好者中的熱賣,以及運動健身和烹飪類應用在手機上高達8、9百萬的活躍用戶數量,也說明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花費金錢和時間提升自己的愛好水平,而且更愿意使用垂直類媒體和應用來精進自己的興趣愛好。
緊跟潮流與風尚不愿落伍的心態,異國旅行和極限運動等體驗式消費的快速興起,愿意為興趣投入不菲金錢的做法,以及借助手機軟件等信息媒介進一步提升愛好技能等行為,讓“體驗生活至上主義者”和“渴望成為大師者”的新細分客群誕生了。例如,一位一線城市30歲白領每年在油畫課程、滑雪旅行、劇院演出和購買烘培原料等工作之余興趣愛好上的支出,很容易便可達到將近35000元的水平。這一客群的消費者對體驗和技能的期待沒有止境,在不斷學習、創造和堅持的同時,完成購買和消費活動。
數字化時代造就熱衷二次元和虛擬社交客群。無論是60后、70后、80后這樣的數字時代移民,還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新世代90后消費者,現在都被卷入到24/7數字化和高度聯接的移動網絡中。曾經將互聯網視為洪水猛獸的家長,現在也都手不離微信。無論是學生、白領還是退休老年人,都每人一部聯網的智能手機;擁有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這“新三大件”,幾乎成了數字化時代的標配。
PwC資料顯示,如今的中國消費者在數碼設備上花費時間位于全球前列,對設備便利性要求極高。中國消費者日平均花費在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上的時間長達170、161和59分鐘;遠超過全球平均值147、108和50分鐘。此外,中國網絡購物的便捷度也讓消費者甘愿24/7處于聯接狀態。62%的中國消費者認為,從網上買東西非常方便,比美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消費者高出4到7個百分點。
從下面一組數據中能夠看出,數字化時代的消費者呈現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行為特征。根據不同來源的數據統計,目前中國有9.27億的活躍移動互聯網用戶,7.07億的活躍微信用戶,2.72億的活躍支付寶支付用戶,2.31億的活躍酷狗音樂用戶,以及5900萬的活躍滴滴打車用戶。這些數字反映出全天候在線,從社交、搜索到消費支付數字化全覆蓋的趨勢,該趨勢也引發了熱衷二次元和虛擬社交新客群的出現。高度聯接和對便捷度的需求,讓這一客群面對的二次元世界與三次元現實世界充分融合,對他們而言虛擬和現實場景的邊界已經變得十分模糊。例如,以前觀看世界杯的球迷們,必須要到酒吧餐廳等消費場景中,點上一打啤酒和三五朋友高談闊論,才算過癮。但在熱衷虛擬社交的客群中,很多消費者將“啤酒社交”這一場景搬回家里,用手機應用在網上訂購燒烤啤酒,在網絡上邊觀看現場直播,邊用彈幕或者手機,與天南海北的球友互動,帶來了新的消費模式和需求。曾經在大多數成年人眼中“不務正業”的網絡小說、游戲、動畫和漫畫作為年輕人的娛樂手段,現在已經讓越來越多這一客群的年輕消費者成就了他們的人生價值,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商業機遇和周邊產品。二次元產品終究還是要滿足人們在三次元生活中的需求:一起看電影、一起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