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深耕終端
渠道雖然在碎片化,終端雖然開始多元化,但更需要我們把終端工作做好。這個好已經不是體現在傳統中的“產品陳列、促銷推廣”這個層面,要有全新的終端認識。
最終的終端一定是消費者的內心。我們的一切工作就是要做好消費者認知和價值創造工作。這一切都需要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溝通,而不是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溝通。
第五、提高效率
效率的提升主要是和管理有關。管理中的重點一是人二是工具。團隊的建設既要選對人,又要放長線眼光。選不對人,有時是致命的。但核心還在于老板。我們接觸過很多企業老板,經常都會犯兩個極端錯誤:要么根本不放權,職業經理人來了也是傀儡,甚至還會產生矛盾;要么就完全放權,顯得自己非常開明,你看,我把一切權利都給你了,你就盡情發揮吧,如果還不能做好,就不要說老板沒有放權。這都是不對的,老板自己要好好反省。
工具有很多,其中特別是職責、流程、制度這三個方面。其實這三個方面每個企業都在做,但一定要符合兩個條件:“簡潔”“明確”。例如崗位職責,很多企業都有,但比較含糊,一旦含糊就意味著會出現很多交叉的邊界,某些行為一旦進入到交叉地帶的時候,就分不清楚。制度每個公司都有,但要么就流于形式不嚴格實施;要么就是制度不符合實際情況,造成新的矛盾。等等。
很多企業其實還不是市場導向,更不是消費導向,而是財務導向,賺錢了什么都好說,虧錢了一切都否定。這樣的公司,在生存階段可以理解,但想發展起來,就必須要做與時俱進的改變。
其他
葡萄酒雖然文化深厚,但就是一種酒精飲料。我們要打破葡萄酒的神秘外衣,不能過于強調其專業性,因為不利于普及推廣,容易讓人望而怯步。我們要讓葡萄酒更加通俗,我們需要的是流行而不是曲高和寡。
酒不是功能性商品,因此,酒不能單純地訴求質量,而是要依托質量進行品牌表達。與其說我們買一瓶酒喝是要解決精神享受,倒不如直接說我們希望得到尊重與身份的認同。
不喝你的酒不需要理由,喝你的酒需要一個理由。產品本質上就是購買理由,所以,企業應該在產品研發上和賣點挖掘上,要再下功夫。
從這一輪消費升級來看,中國的消費者將不再一味地追求低價,而是更加注重產品品質和服務體驗。
消費者正在買越來越好的東西。這個好有兩個含義:一是東西本身質量的確要好;二是顏值要高。例如你買一個筆記本電腦,不僅要買功能好的,還要買個好看的、有趣的。
其實,企業能否在未來真正崛起,關鍵不在外部市場,核心就在于企業自身,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