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7年第一季度(1-3月)的葡萄酒進口數據出爐。
2017年第一季度,我國葡萄酒進口量為151,163,863升,進口額為581,276,728美元。其中進口量較2016年同比增長8.7%,進口金額則同比微跌1.6%。
瓶裝葡萄酒在今年第一季度的進口量為113,317,160升,進口金額為537,426,021美元。其中進口量較2016年同比微增5.7%,進口金額則下滑3.4%。
散裝葡萄酒今年第一季進口量為35,289,223升,進口金額為30,557,778美元。進口量較2016年同比增長21.4%,進口金額增長35.6%。
葡萄汽酒今年第一季度進口量為2,557,480升,進口金額為13,292,929美元。進口量較2016年同比下滑8.2%,進口金額增長13.6%。
WBO點評:
除了宏觀經濟層面的原因,從進口葡萄酒行業來看,從2015年開始的復蘇或許是一種不穩定的復蘇。今年春節后,有酒商吐槽淡季來得早,銷售疲軟,增長乏力,分析有如下三大原因。
1、名優白酒復蘇,相繼漲價,經銷商追漲,大筆資金投入白酒板塊,進口葡萄酒渠道“缺血”,導致進口商謹慎進貨。今年以來,茅臺、五糧液、國窖等名酒相繼調整了出廠價,整個酒類板塊內部的分化效應波及進口葡萄酒。
2、投機資本退出進口葡萄酒領域,玩家減少導致進口數據不好看。在進口葡萄酒行業,有的外來資本要么玩了2-3年后,經營損失后不敢再玩;要么主業缺血,無力再投入進口葡萄酒;要么其他行業的投資回報率高于進口葡萄酒行業,將資金調到高回報行業去了。新進口葡萄酒經營企業的特點是首單進口金額和量非常可觀,但持續性不足。
3、低端酒成本上升,海運費增加,進口商囤貨導致低端酒進口量脈沖式增長,消費需求處于換擋期,中高端酒暫時還沒有起勢,VCE餐酒和普通AOP仍然是行業剛需品。其結果是總量微增加,但總金額難以提升。
關于散裝酒的量額均呈雙位數增長,WBO認為其原因在于部分國家的葡萄原酒具有“比較優勢”,“進口替代”速度加快。
而葡萄汽酒的量跌價升,則彰顯出該細分領域“地板級”產品的退出。起泡酒曾經歷好幾年的“大舉入侵”。不少酒商瘋狂進口大量低端起泡酒,而低端起泡酒存在保質期短、口感差的詬病,有口感問題起泡酒的出貨,則會帶來酒商信譽受損、庫存積壓,這也讓他們采購的最新一批起泡酒時保質期更長、品質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