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二次上會被否,年銷售不足千萬,資金鏈斷裂,觸發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期酒回購條款,湖南勝景干黃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勝景山河”)一步一步陷入窮途。
2014年12月22日,勝景干黃員工集體走向岳陽市政府,希望當地政府全面接管企業,并動用欠薪保障金,償還企業拖欠他們的數十個月工資。
致力于把岳陽打造成為“中國新型黃酒之都”的勝景干黃實際控制人姚勝,從2014年7月開始“失聯”,在員工的憤懣聲中,在媒體的注視下,留給中國資本市場一個深刻的背影。
奇跡未現:上市前夜“突然休克”
時過境遷,記者仍然記得5年前和姚勝第一次見面的情形。
那是2010年12月16日,深圳某五星級酒店,股票代碼被確定為“002525”的勝景山河在此舉辦晚宴,擬為公司股票次日登陸A股市場進行答謝。
答謝晚宴剛剛開始,西裝革履、頭發齊刷刷向后梳去的姚勝接到一個電話后匆匆離席,隨后消失的還有公司全體高管,留下一眾賓客自飲自酌,各自散去。
次日凌晨4時,姚勝見到記者時透露,近期有媒體稱公司招股說明書披露不實,并實名舉報至中國證監會;16日晚上,深交所與公司進行了緊急溝通,要求勝景山河暫緩掛牌上市。“緩緩不要緊,遲早會要上!”姚勝口氣輕松,握手有力。
針對勝景山河的核查旋即鋪開。
從2011年1月開始,中國證監會聯合相關券商、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派出十幾路調查小組,分批實地到全國各地進行核查。其間,勝景山河一高層向《中國經濟周刊》坦陳,“這段時間真是膽戰心驚、度日如年,平時極有生活規律的姚總(指姚勝)經常徹夜失眠。”
這年春節,姚勝給《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發來短信,并稱,“2011年,我們將帶著您的期待穿越奇跡!”
在萬眾矚目中,奇跡沒有出現。
2011年4月6日,勝景山河二次上會。在中國證監會第60次發審會上,勝景山河“首發會后事項”未獲通過,其募集的5.8億元資金并加算銀行同期利息被要求返還證券持有人。當日,中國證監會召開新聞發布會,相關負責人稱,勝景山河未按要求披露相關信息,存在關聯交易未披露、重要直銷客戶未披露以及重要存貨未獲取充分、適當審計證據三種情形,不符合法定上市條件。
“遺漏了很小的信息披露,(只是覺得)太可惜。”當天晚上,《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接到姚勝的電話,他說,“來年我們再上發審會!”
勝景山河上市資格被取消,這是繼立立電子、蘇州恒久之后,中國證監會第三次撤銷已過會公司IPO的核準決定。
步入窮途:行業過冬、營銷下降、期酒融資失敗
在理想、尊嚴和各種利益裹挾之下,姚勝不能自已地往前走。
2011年7月,勝景山河以增資擴股方式成功引進中科招商創投、華鴻景開、中瑞國信、中科沙鋼和中科匯通5家戰略投資者,注資1.275億元入股勝景山河1700萬股,勝景山河總股本擴張至6800萬股,戰略投資者持股25%。
當初,勝景山河對外的說法是,通過獲得募集資金,用于擴建技改工程、品牌推廣和補充流動資金等方面。
在IPO野蠻生長的年代里,一夜暴富的神話不斷上演,一些嗜賭成性的企業不惜走上借錢上市、包裝上市的道路,股權投資機構也熱衷這種危險的游戲。在2011年7月這次增資擴股中,5家戰略投資者以7.5元/股、16倍的PE入股風口浪尖的勝景山河,高出當時酒類板塊市場8~10倍估值的一倍左右。
2012年是中國酒類行業的分水嶺,受“塑化劑”風波、重拳治理“酒駕”、遏制“三公消費”等因素影響,中國酒類行業告別“黃金十年”,蹣跚步入寒冬期。
對于勝景山河而言,更為不利的是,黃酒消費習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內地尚處于培育階段。“一瓶干黃價格低輒數十元,高輒數百上千元,一頓飯要消耗好幾瓶酒,價格不菲。”勝景山河一位要求匿名的高管稱,“公司市場開拓費用居高不下,而市場銷售一年不如一年,加上IPO留下的財務黑洞需補上,風投進來的一個多億沒能撐多久,企業又開始陷入四處找錢之境。”
內憂外困,素以樂觀形象示人的姚勝,偶爾流露出感傷情緒。2013年上半年,勝景山河的一次產品推介會后,酒過數巡,姚勝在卡拉OK廳演唱了一首《英雄淚》,多人留意到這個曾經的架子鼓手、歌手、武術愛好者眼中飽含著淚水。
再提IPO的愿望顯然不合時宜,勝景山河轉而將目光投向酒交所,以期實現期酒融資、品牌重塑的目的。
2013年11月,勝景干黃·珍藏精品(申購代碼:301113)在上海國際酒業交易中心上市,發售總量為99999壇,公開發售量為66190壇,發售價格為890元/壇(每壇的容量為2500mL),余下23809壇則為定向配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