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酒行業大事接連不斷,但大多圍繞商戰展開,各種聯盟、并購、重組令人目不暇接,作為媒體人看得多了,自然也融入其中。我們常說:酒,特別是中國白酒,有著深厚的文化底韻,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但卻很少有人認真審視過自己的商業文化。毋庸質疑,每個行業在向前發展的同時,也應該有自己的商業文化,酒行業的商業文化究竟如何?需要諸君慢慢體會。
不久前,一則商標申請的通過在行業引發了不小的轟動。一家此前口碑不錯的老八大名酒企業,將自己的產品名稱中“年份原漿”注冊成了商標,從此這四個字歸其所有,可以堂而皇之的任意使用了。
熟悉酒行業的人都知道,近年來,圍繞年份酒的宣傳引發了不少社會輿論的關注與質疑。與西方的葡萄酒年份不同,中國白酒的年份酒并非采用完全的年份老酒制成,這也令不少消費者對白酒企業的年份概念頗有微詞,認為有欺騙消費者之嫌。而為了避免引起消費者的誤解,廣告工商管理部門與行業主管部門也都在積極研究相應的限制性措施,主張相關生產企業在產品上明確標注所含老酒的比例等相關信息,從而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
事實上,酒企業的作法正是用討巧的辦法,大打“擦邊球”,規避了有關部門對年份酒的規范與治理,從而可以繼續在年份酒的概念上大做文章,達到蒙蔽消費者的目的。殊不知,這種作法會象病毒一樣一傳十,十傳百的形成不良的商業文化。
長期以來,討巧之風在酒業可謂盛行,大到各種成功營銷案例的快速復制,小到火爆產品的快速山寨、模仿,這種缺乏自我創新動力,一味跟隨走捷徑,動歪腦筋,攤小便宜的作法既玷污了行業形象,也給人留下缺乏文化內涵的印象。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不少酒企業推出了自己的紀念酒。某酒企的抗戰紀念酒卻自作聰明的起名“亢占”酒,自以為討巧同音不同字,可以避免商標審批中的各種麻煩。卻不知“抗戰”二字,去掉了“手”和“槍”,拿什么去和敵人搏斗!這種“去手去武”的文字,代表的只有投降。中國文字來源于古老的象形文字,每個字有著自己的喻意,而這款產品開發者的文化素養可想而知。
今天的我們,一提到酒文化,更多的是談到產品本身的文化張力與歷史,卻常常忽視了商業文化也是酒文化的一部分。今天的消費者和普通人,如何看待和評價酒行業?酒行業的所作所為,能不能令人刮目相看,值得所有酒業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