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機構看多茅臺酒業之外,中信證券、華泰證券等券商機構都重倉持有貴州茅臺,并發布研報宣布對貴州茅臺的股價看多至700元至1000元的目標價。機構投資者之所以對貴州茅臺有著良好預期,除了該股股價連番上揚之外,還有另外二層含義:
第一層,貴州茅臺的業績的確令人驚嘆。根據三季報,2017年前三季度,貴州茅臺實現營業收入424.5億元,同比增長59.4%;凈利潤為199.84億元,同比增長60.31%。預計明年貴州茅臺的業績仍將會大幅增加。
另一層是,貴州茅臺推出“千億級企業零突破”計劃。今年5月18日,茅臺集團的決策層表示,千方百計將茅臺打造成為千億級企業,為2020年實現貴州“千億級企業零突破”做出努力。隨后,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透露,2020年茅臺集團千億銷售目標中,茅臺酒板塊占700多億元,其余的200多億元靠金融板塊支撐。
早在今年的8月8日,茅臺集團董事會研討并通過了《關于籌建成立茅臺集團金融控股公司的議案》,再次重申2020年“千億茅臺”的目標。議案內容顯示,“茅臺集團旗下金融業務已擁有財務公司、基金公司、租賃公司和華貴人壽保險四家金融公司,并投資參股貴州銀行、貴陽銀行、貴銀金租等八家金融企業。”
平心而論,“跨界”金融就是暗示了茅臺業績快速增長已達到極限。在千億目標里,如果僅由白酒全部承擔,會有一些風險,由金融來做下減壓和幫扶,這樣目標容易實現,還頗具戰略意義的。
如果單從貴州茅臺的主業來分析,其今年預計可實現600億元銷售目標,今后3年每年再增加33.3億元就能實現“700多億元”的目標。再加上金融板塊對貴州茅臺業績的貢獻300億元,貴州茅臺完成千億銷售目標應該不算太難。
不過,筆者卻擔心的是,貴州茅臺每年業績大幅增長的可能性并不大。2018年度茅臺酒銷售計劃為2.8萬噸。這與2017年的2.6萬噸銷售計劃相比,增幅約為7.7%。試想白酒產品只能個位數的提升,白酒的業績要想每年增加30多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此外,貴州茅臺的金融業務板塊能否在三年后賺到300億,這還充滿著變數,盲目推高貴州茅臺股價風險太大。
現在看來,貴州茅臺無論是個股的股價,還是商品價格(茅臺是給人喝的,不是用來炒的),都已經透支了未來,存在著較大的泡沫。要想在未來二三年內完成“主業+金融”=1000億的計劃,又談何容易。一旦未來業績增幅達不到人們的心理預期,市場會出現預期差,屆時貴州茅臺酒很有可能步入擠泡沫周期,希望廣大投資者切忌高位追漲,以免被機構投資者割了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