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佛系”一詞盛傳網絡,大多數人的朋友圈被“佛系”刷屏。為什么“佛系”標簽如此能夠迅速走紅?筆者認為,“佛系”走紅的背后不是因為其內涵如何深刻,關鍵是標簽背后的受眾同理心影響。高科技的媒介使我們置身于“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在便捷獲取信息時,對人本身的思考也越來越深刻。標簽文化就源于我們認識自己的內心需求。昨天的“中年人”,今天的“佛系”少年,層出不窮的標簽讓人們獲得“新身份”,其被認可的需求得到滿足。但問題來了,如果企業能夠貼上激起人們消費欲望的標簽,會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嗎?
個人標簽為的是得到認同,但企業貼標簽并不簡單。當前市場競爭講求差異化營銷,但企業貼標簽的意義大于營銷。新標簽也能夠使企業擁有新的“身份”,時間流逝,個人的標簽會淡化,但企業標簽則會變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隨著消費升級轉型,品牌價值的重要性日益凸現,品牌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成為企業未來競爭的關鍵,品牌價值的形成不只是產品口碑積累的過程,它也是企業文化形成的過程。優質產品固然重要,但品牌價值背后的消費點應該多元的,企業標簽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筆者認為,企業給自己貼標簽是企業品牌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多元標簽也是企業文化的個性展現,好的企業標簽應該帶給消費者歷久彌新的品質也應該受到消費者的認同。企業文化發展不能刻板教條,文化的生命力不僅僅在于傳承還在于創新,企業標簽可以視之為活的企業文化。
對于酒企來說,貼標簽該如何入手呢?筆者認為,標簽一定要向消費者傳遞關鍵信息,讓消費者形成心理認同,對產品留下深刻印象。2017年中國酒業市場回暖,山東、河南、四川等地方政府紛紛提出區域白酒振興發展的規劃措施。魯酒、豫酒、川酒的酒企就可以將地域之別轉化成為獨特的企業標簽。比如說,川酒發展先鋒瀘州老窖、魯酒復興領袖景芝、豫酒崛起看皇溝等標簽,很容易激起消費者的心理認同,引起消費者的消費欲望。但時間一久這些標簽的識別度會大打折扣。再如,茅臺原酒、悠密的需求標簽;一壇好酒、龍江家園等酒企的親民標簽。但江小白、瀘小二、倍兒牛等酒企的年輕標簽被復制性則相對較低,年輕標簽的變化非常強,他們能夠成功的吸引消費者,不僅源于消費者內心的認同還受到標簽內涵豐富的影響。
個性標簽無形中增強了個人對自身的認可,企業標簽則無形中增強了消費者對企業的好感。當然標簽有好有壞,對于那些壞的標簽,企業不能置之不理。比如說被假酒纏身的奔富,市場上大規模的假酒,使得消費者對其產品的不信任愈發嚴重,假酒的“標簽”也已經成為奔富揮之不去的痛。誠然,標簽本身是一把雙刃劍,企業面對“被”標簽一定要認真反省,積極應對。對于奔富消費者來說,比起沒完沒了的致歉,尋找辦法解決問題才是最好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