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漸近,茅臺、五糧液、國窖1573、洋河等名酒在時隔兩年之后再次出現集體漲價潮,而且個別名酒企業還明確出臺了調控措施。聯想今年以來股市上釀酒板塊多次領漲的突出表現,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釀酒行業已經開始全面復蘇。因為在市場回升之后一般都會在股市上出現強力反彈。但同時在媒體觀察和產業研究領域也有質疑的聲音,認為三公消費限制的緊箍咒已經成為新常態,數萬噸的國家名酒都讓誰喝了?因為長期觀察酒類消費及產業發展,酒業君也常常被問及這一問題。
早在2013年初,酒業君曾就此問題與北京某名酒經銷商有過交流。他認為,限制三公消費只會在短期內引起高檔名酒市場震蕩,但中長期會趨于穩定、健康發展。他的判斷基于三點:一、名酒消費的氛圍已經形成,消費基礎相對穩定,公務消費的空間很快會被民間消費填補,因為中國有超過120萬的高凈值人群,其中超高凈值人群就有2萬左右,無論商務宴請還是私人消費,市場潛力都非常巨大;二、隨著消費對于我國經濟增長貢獻率的不斷提高,飲酒的剛性需求客觀存在,而消費升級所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將加速產業集中度提升,市場對于名優酒的消費需求會越來越旺盛,例如收藏酒、美酒銀行等新興的消費形態也在不斷涌現;三、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的現象長期存在,但隨著市場信息越來越公開、透明,消費者日漸理性,名優酒奪回假冒偽劣酒所竊取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容易。
從三年來的市場發展事實來看,這位經銷商的預測相對客觀。但名優酒企業在三年來的發展,只能用“有人歡喜有人憂”來形容。酒類消費市場下滑的現象并未得到根本性逆轉,只不過是個別品質優良、營銷精細、市場服務和消費培育領先的名優酒企業率先觸底反彈,使得行業進入擠壓式增長的階段。換言之,就是酒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這是產業調整的常態規律,大概上一輪也是從調整第四年開始進入擠壓式增長的。
上周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在著重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以及關鍵要點。酒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源在于需求側的優化升級。但酒屬于傳統消費品,酒類消費屬于傳統消費行業,因此,酒類市場的消費升級不僅僅體現于價格的上漲、品質的提升,以及名優酒份額的增加,同時還應注重消費形態的創新,通過新的消費形式開拓新的市場空間,讓更多的消費者喝到名優酒,而且有更多的“喝”法。
恰逢茅臺、五糧液這兩大名優白酒領軍企業分別召開2016年度經銷商大會,各路媒體報道、解析、評論紛至沓來。酒業君也趁此機會分享上述觀點,希望媒體同仁多關注消費領域,多從消費的視角觀察酒類產業當前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