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鬼酒近期出現的重大人事變動,讓它站在了風口浪尖上。公司12月14日發布的公告,證實了此前傳聞,F任酒鬼酒董事、副總經理、酒鬼酒供銷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的郝剛離職,轉而就任統一潤滑油公司的銷售工作。
回溯郝剛在酒鬼酒的貢獻,業內多認為他是一塊“好鋼”。自2009年底著手酒鬼酒銷售,為酒鬼酒營銷開啟諸多變革之舉,成效顯著。2010年,酒鬼酒主營業收入為5.6億元,郝剛正式接手營銷工作后,在2012年營業收入突破16億,凈利潤近5億,達到酒鬼酒公司的峰值。
2012年底行業突然冒出的“塑化劑風波”對酒鬼酒首當其沖,并且影響甚大,公司業績接連兩年出現虧損,“酒鬼酒”變成“*ST酒鬼”。郝剛為此付出了大量調整工作,從品質上的正本清源,到產品結構上擴容中低端,再在渠道結構和市場布局上轉型,實行戰略收縮策略,聚焦深耕湖南根據地市場等。
這一系列轉型頗有效果。今年以來,一直虧損的酒鬼酒業績向好,前三季度公司收入4.34億元,同比增長60.06%,凈利潤0.61億元,同比增長180.23%。
如無意外,酒鬼酒在今年摘星脫帽確定無疑。對于這些年在酒鬼酒所作的事,郝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剛也稱無憾,“對得起這件事”,“已經盡自己可能最大程度的調動資源來做好”。
然而,隨著華孚集團在去年底并入中糧集團,酒鬼酒自然易主為中糧集團的下屬企業。酒鬼酒在10月份有兩個公告值得解讀,一是確認中糧集團為實際控制人,另外披露了前期的重大資產重組終止,中糧對酒鬼酒的控制力日漸加深。而郝剛的離任,更可以看作中糧集團將對酒鬼管理體系進行清理、改造的一個重要信號。
作為國內最大的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和食品生產商,中糧集團涉及糧油、地產、金融等多個產業,在葡萄酒業務上獨樹一幟,擁有長城葡萄酒,但白酒領域卻是建樹不多。
擁有豐富的產業化經驗、資源格局及人才儲備等優勢的中糧集團全盤接手酒鬼酒,真的能為多年動蕩的酒鬼酒“解困”?抑或是“轉型”?
在行業調整的“困局”里,轉型往往也被視為“死局”,“不轉型等死,去轉型等死”,轉型的這盤棋讓企業每一步走得好難。一方面企業的管理結構和組織結構僵化低效,急需轉型刺激活力,另一方面“看上去很美”的轉型前路光明,但無跡可尋,且成效未知。
針對企業轉型,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曾針對性鼓勵企業尤其是國企,大膽促進內外部增量,鼓勵企業突破管理、行業、制度等邊界顛覆而創新,另一方面又提出謹慎保持存量,維持企業存在的利益基礎,從而收到奇妙的轉型效果。而觀中糧全盤接手酒鬼酒一招,雖無存量上的冒進之舉,但增量上變革有限,更不用提存量與增量上的交融互動,其為酒鬼酒轉型的舉措,恐怕還要觀察才能下結論。
財經作家吳曉波曾言,企業轉型,就本質而言,就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生的手段。他通過研究福特汽車發展史看到,通過需求、成本、技術的顛覆,方能為百年企業樹常青之路,重新構筑著我們的商業世界。
我們應看到此言對酒企本輪“轉型”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