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葡萄酒行業需要思考、討論一些問題:面對進口葡萄酒的沖擊,中國葡萄酒在國內競爭中并不落于下風。而接下來,我們需要思考,中國葡萄酒產業應該如何更多地彰顯特色,走向世界。
中國葡萄酒的國際競爭力
當下,全世界的葡萄酒生產已經出現過剩,全球的主要葡萄酒生產國,都把目光都集中在中國。中國已經被世界公認為是目前市場潛力最大的一個國家。作為一個“香餑餑”,很多國家都要來中國吃一口。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現代葡萄酒產業歷史又不長,我們應該如何面對?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葡萄酒科技發展中心副教授戰吉宬在作主題報告時,結合聯合國統計司UN-Comtrade、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國際葡萄酒與烈酒研究機構IWSR、中國釀酒工業年鑒、中國葡萄酒行業研究報告和中國農業大學研究所的數據,用數據詳細展示了中國葡萄酒在世界和亞洲市場中的競爭力。
從國際市場的占有率來看,1999年到2009年,中國葡萄酒長期保持在0.3的占有率,與葡萄酒大國法國的差距相當大。此外,從貿易競爭指數、顯性比較優勢指數來看,中國葡萄酒的競爭能力較低,中國葡萄酒在中國總出口行業里面,地位也極其低下。
從國內市場占有率來看,自2002年達到高峰以后,中國葡萄酒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逐年下降,現在基本上在80%多,這個趨勢讓人擔憂。
中國葡萄酒的國際競爭力為何如此之低?在戰吉宬看來,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在葡萄酒的包裝、價值、質量、口碑、服務五個主要因素中,專家分析,國產葡萄酒的質量和口碑是較弱的。而從18個亞因素來看,專家又一致認同,中國葡萄酒在香氣、口感和品牌知名度上落于其他國家。
在葡萄酒經營者角度看來,影響中國葡萄酒國際競爭力的首要因素也是質量,第二位是價格。在18個亞因素中,口感是最重要的,中國葡萄酒顯然不盡令人滿意。至于包裝,在專家和經營者看來,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沒有必要把過多的精力放在上面。
對普通消費者進行的調查更值得我們深思。消費者也認為葡萄酒的質量是影響競爭力最重要的因素。他們表示,中國葡萄酒最劣勢的因素是質量,優勢因素在于價格。不過在一項盲品實驗中也發現,中國葡萄酒的感官品嘗,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講不比法國或者是意大利差。通過大量的化學分析發現,中國葡萄酒普通消費者對葡萄酒的嗜好性,可能跟口感當中甜度有比較大的關系。
綜合來看,葡萄酒的質量是制約中國葡萄酒競爭力最重要的直接原因。中國產區葡萄酒的感官質量不足與葡萄質量有關。中國葡萄酒在價格方面存在一定優勢,但部分葡萄酒在價格的合理性上需進一步改善。
“在國內市場上,中國葡萄酒應認清面臨的重重危機。在國際市場上,開發潛在的出口市場。國家需要通過調整關稅獲得價格優勢,并通過增加產業補貼、健全法律與監督機制來增加中國葡萄酒的規范性與自身實力。重視產業組織的重要性。企業需要通過市場細分滿足別國要求,在葡萄酒的生產上應多借鑒新世界代表國家的種植、釀造經驗。”戰吉宬說。
只有特色才是真正的出路
香港著名酒評人、電視主持人Rebecca(梁淑意)是一位游走世界不同產區和國家的葡萄酒專家,在論壇現場,她以個人的國際視野,為中國葡萄酒走向世界之路提出建議。
Rebecca說,假如我們要把中國的葡萄酒推向世界,我們首先應該留意品牌,“品牌的重要性很大”。其次,市場推廣也很重要。具體在行動上,在向外推廣葡萄酒的時候,我們要了解被推廣國家和地區的生活文化。
Rebecca認為,中國葡萄酒要通過有效的推廣方式,在世界樹立起自己獨特的形象。中國葡萄酒特色化和國際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建立不同的產區形象,F在中國葡萄酒以整體形象示人,今后我們要根據自身的口感特點展示自身優美的一面,尋找最懂自己的人。中國葡萄酒只要通過特色,就大有機會在國際市場取得突破。
郭松泉非常認可Rebecca關于“特色”突破的說法。他說,我們要做自己的特色,做有地域特色的葡萄酒,應突出產區特色,突出酒莊特色,突出品種特色,突出釀酒師的特色,或者突出酒莊主的特色都可以,惟獨不應該復制別人。只有特色,才是真正的出路。
作為中國山葡萄酒的重要代表,通化葡萄酒股份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何為民向現場介紹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通化產區和通葡產品。
通化產區是葡萄酒東北產區的核心代表,處于北緯41度的產區,孕育了具有獨特生命力的山葡萄,山葡萄耐極寒、高酸、獨特色澤,推動了中國第一支冰酒的產生。擁有如此特色產品,通化葡萄酒公司目前正在與西班牙著名酒莊合作,希望能夠依靠本土特色走出去。
發現了自己的特色后,通葡公司決定在“傳承下創新”,在擁有一個時代標志“紅梅”產品的歷史積淀下,重新打造“梅開二度”,希望這個產品喚醒我們對青春歲月的回憶,以及對未來的向往。
新疆鄉都酒業有限公司位于中國另外一個具有特色的新疆葡萄酒產區。其董事長李瑞琴講述了自己在戈壁灘上“拓荒”、收獲葡萄酒人生的故事。
16年前,當李瑞琴決定在戈壁灘上種植葡萄酒的時候,很多人認為“她腦子進水了”,不過,眼下鄉都酒業已經成功在區域內形成龍頭地位,而李瑞琴的秘訣就是將產品特色化和故事化。她認為,只要能把中國的葡萄酒做出個性來,中國葡萄酒一定是有前途的。
發現特色,方可走向世界
在接下來的圓桌對話環節,《中國商報》的總編輯范識宇、甘肅省酒類商品管理局局長、甘肅葡萄酒產業協會的副會長兼秘書長陳浦、通化通天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麗君、上海昊建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銘鴻、中山越海電器有限公司董事長晏余進行了強強對話。
陳浦認為,中國葡萄酒,是一代人一代人努力的結果。甘肅葡萄酒產區從1982年起步,發展一直是穩健前行。從2009年開始,甘肅省委省政府從決定把葡萄酒產業作為特色優勢產業進行資金扶持和機構扶持,也有產區管理規范的一些合作。不過,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葡萄酒要走向世界,需要我們整個葡萄酒產區抱團,挖掘整理中國的葡萄酒文化。
范識宇雖然只是一個媒體人,但他從媒體和商業的雙重角度來判斷,中國葡萄酒唯有特色方能走向世界。中國葡萄酒有個性、有特色,能融合,就能真正走向世界市場。
“所謂的特色差異,一個是產品差異,獨特的氣候和環境產生了獨特的產品。此外,還應該有文化上的差異,這種差異關乎我們中國人和民族的文化。在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處事的環境當中,中國的特色文化就是體現一種平和的面貌,展現出寬容和默契的氣質。這種體現中國式的文化,如果能夠展現在葡萄酒行業,必將大放異彩。”王麗君說。
高銘鴻曾經做過大量的葡萄酒品牌文化和營銷文化的研究,他發覺中國有個文化是空白點,這就是婚慶文化。雖然我們在婚慶上一直在復制外國的婚慶特點,但喜字仍然一直在用。因此,他開發出了婚慶葡萄酒,這款酒非常受消費者的寵愛。
晏余則表示,中山越海電器公司是一家為酒商服務的公司,在葡萄酒的高峰期,公司出現了“瘋狂”發展,當下行業出現調整,公司一直在積極適應。他相信,國內的葡萄酒還是有比較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