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濃香國酒”到“清香國酒”,再到“盛世國酒”乃至黃酒品類的“國酒復興”口號……可以說,2017年成了中國酒業的“國酒”爆發年。
在商業的角度,“國”字號具有壟斷性與排他性,占位成功或占位舉動都對提高品牌知名度有極大的益處。拋開商業競爭,對于酒業整體而言,“國酒”年的爆發加快了產業的轉型和升級。
集中爆發的酒業“國酒”年
今年3月,瀘州老窖在封藏大典上提出占位“濃香國酒”,成為行業內又一家戰略上占位“國酒”屬性的企業;不同的是,瀘州老窖將重心放在“濃香”方面,瀘州老窖擬致力于做專做強來實現“十三五”末重回行業前“三甲”的目標。
12月初,一場“國酒復興”的運動在丹溪拉開,主辦方提出“黃酒就是國酒”的概念,擬通過挖掘黃酒發展歷史來拉升黃酒品牌形象。與之同時,亮相全球互聯網大會餐桌更是將黃酒地位提升了一大截。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酒種,黃酒在歷史的長河中被洗涮得略顯褪色,“黃酒復興”的提出應該能對得起擁躉們在復蘇時刻的守候。
幾乎在同一時間,一直“低調”的劍南春在頻頻國際化布局的同時,也在傳播提出“盛世國酒”的訴求。
同樣在12月,汾酒股份公司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常建偉公開表示汾酒要打造中國酒業“清香國酒”,讓汾酒成為新時代的火炬手。值得一提的是,汾酒的“清香國酒”與瀘州老窖的“濃香國酒”有異曲同工之妙,雙方分別在各自領域占位領先不對稱的品牌定位。
早在2001年,茅臺開始申請注冊“國酒”商標;去年,洋河也提出“新國酒”訴求,洋河方面的解釋是國際化、年輕化、時尚化的“新時代中國白酒”,重在創新。
事實上,白酒行業上一個“國酒”爆發周期得追溯到2012年,彼時,因高檔酒消費受限,對占位國酒的品牌定位才稍有平息。而就在行業上行的時期,占位國字號再被企業提上建設品牌高地日程。
酒業“國酒”年爆發,釋放了哪些信號?
1推動產品向高品質方向發展
“打‘國字號’牌其實是借用國家信用做背書,今年‘國字號’品牌爆發佐證了整個白酒行業在復蘇時期對高端品牌、品質的訴求。”山東溫和酒業總經理肖竹青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各大酒廠亦紛紛推出國字號產品,說明企業品牌的提升、產品系列向高端方向發展,是當今各大酒廠共同努力的方向。
2助推白酒香型復興
“占位‘國字號’是名優酒進行戰略差異化經營,而進行企業自身戰略轉型升級的客觀需要。”品牌專家徐廣生表示,行業規模的擴容,帶動主流香型的進一步擴容,主流香型的擴容,同樣也需要行業與市場認同,“國字號”的自我標示,折射出主流名優酒進行香型復興的戰略意圖;此外,占位“國字號”對名優酒發展是一種品牌資產疊加,也是酒類行業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今年“國字號”集體亮相,是在經濟驅動消費升級環境下的名優酒走向品牌集中的歷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