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單品”是這幾年酒類市場熱議的詞之一。人們對它的關注有著特定的環境與背景。早在多年以前的計劃經濟時代,酒類產品大多是以大單品的形式出現,一款一廠,甚至一款多廠的情況都曾長期存在。當然,在那個時代,由于信息、交通物流等條件的限制,那些曾經輝煌的大單品,只能算是區域大單品,在人們對酒類的消費觀念中,喝酒就是指喝當地某種特定的品牌,以至于不少中老年消費者至今談到,但是這樣的語言范式:我年輕的時候,當年在xx地,當地的酒叫XX酒,那酒不錯……
始于80年長的改革開放,給廠家與消費者帶來的不僅僅是觀念上的變化,還有視野的擴展。難以想象當我們的父輩們公派走出國門,第一次置身于SupwrMaket琳瑯滿目的酒水區時的驚訝神情,但可以知道的是,經營者從此知道了酒類市場可以做得如此復雜,產品可以做得如此豐富,而不僅僅是幾個數得上來的牌子。
放開國內酒類市場帶來的變化,首先是產品與品牌的多樣化,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如雨后春筍,規模不等的白酒、啤酒和果酒廠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因地制宜,開辦酒廠甚至成了當時一些地方帶領群眾致富的重要方法。這輪熱潮對原有的單一化市場與產品造成了沖擊,對原有的傳統單品形成了一定的沖突,一些原有的“X大名酒”也因應對不力,從此埋沒在酒類產品的汪洋之中。
激活市場和同時也帶來了野蠻生長的陣痛,當酒水行業規模超出市場容量的需求,惡性競爭帶來的就將是經營的無序與失衡,而當有效的治理解決了產品質量的短板之后,酒業迎來了高速發展的十年,十年間,為了滿足市場火熱的需求,同時為了占據更好的競爭優勢,國內主力白酒品牌紛扮依托原有強大的品牌優勢,打造龐大的家族化陣營。這一階段,“大單品”已經從單一產品,演變成單一品牌,而在其下,隨著企業多元化經營思路的拓展,已經衍生出豐富的品牌內涵。不僅僅是酒類產品,一些品牌實現了跨酒種、跨品類、甚至跨行業,如五糧液命名宜賓機場等。而在酒品牌本身,一線企業各品牌下的子品牌普遍超過200個,個別品牌甚至達到上千,形成了龐大的普系。這些產品分侍不同渠道與群體,共同享有大品牌的價值。單一產品的價值近一步被稀釋,而品牌價值在看似擴大的同時,其實面臨著空心化的危機。
2013年以來的行業調整,讓愈演愈烈的品牌擴張回歸理性。在為了適應市場而進行的一輪又一輪的控產、限價、渠道梳理過程中,酒水企業開始正視核心大單品的存在價值。一線名酒近期的諸多作法,無論是削減條碼、還是提高渠道門檻,目標都是為了維護稀缺的核心大單品與大品牌的生命力。
經歷風雨,大浪淘沙,經受市場的考驗,才能屹立潮頭。
只有核心品牌與產品,才是企業經營的定海神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