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意大利奢侈品牌D&G的辱華言論,引發了全民抵制,即便在事態愈演愈烈之時相關責任人公開道歉,也依然難以平息中國民眾的憤怒!而事態的蔓延也確實超出了D&G的想象,可能不止是這家企業將面臨巨大損失,可能還會波及到意大利品牌。作為中國民眾之一,我樂于甚至是自豪于這樣的結果。因為事件本身所折射的是民族的底氣!有言:國強崇祖,國弱慕夷!盡管當前依然有那么一些“慕夷”者,但總之是比以前少了。不難發現,國家強大的核心是經濟、政治地位的強大!那么,放在商業環境中,或者聚焦在我們酒企身上,其強大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產品?品牌?企業管理運營能力?可能都是強大原因之一,但我們認為其核心更應該源自于品牌的“質感”!縱觀酒業,為什么會有“剛需”產品出現?為什么會有受更多消費者推崇的全國性品牌出現?為什么會有生命力長達十年、數十年的品牌出現?因為,這些企業多年的經營中,不斷地通過對產品品質的提升、文化內涵的挖掘與沉淀以及許多潛移默化的行動,在不斷地堆疊品牌的質感!使得消費者心目中的好產品、好品牌的認知在不斷地被強化、被固化,從而形成了潛意識下的習慣性選擇。因為消費者對于品牌的選擇,很多時候是對“一斤鐵”與“一斤棉花”的選擇,即便重量相同,也會傾向于“質感”厚重的品牌。
有“質感”的品牌或許因為一些枝葉問題,影響了短期的發展,但總會很快地恢復過來并煥發生機,比如劍南春,盡管經歷了不少波折,但依然在不經意之時又回歸了百億陣營。又比如一些因恰好把握了時代趨勢的企業,在快速發展之后卻逐漸消弭于無形,只因其跟腳不穩,“質感”成色不夠。還有些企業,規模已經進入一線陣營,如今卻將重心從市場轉為修煉內功,開始狠補功課,不斷地通過文化的打造、工藝的詮釋、內涵的挖掘等方式賦能品牌的“質感”!
如今,在白酒行業發展經歷了廣告招搖的時代、產能為王的時代以及渠道驅動的時代之后,又將進入“高質量”發展為特征的消費主權時代。此時,品牌“質感”的成色就顯得更加重要了,這也是為什么當前許多全國性品牌與部分區域龍頭企業能夠越發向好,而大多數中小企業舉步維艱的根源所在,概因“質感”不夠!對于這些企業,我們認為更應該耐下心來,摒棄雜念,以“慢牛”的狀態不斷地打磨品牌的“質感”,或將有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