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得到消息:澳大利亞知名酒類零售連鎖店丹·墨菲(Dan Murphy’s)正準備進入中國開店。據悉,丹·墨菲在澳洲有200多家實體店,部分單店年銷售額達到1000萬澳幣。
而在酒類零售領域,中國目前仍是本土連鎖企業的天下。當外資酒類零售來了以后,又會在中國掀起怎樣的波瀾呢?
與美夏同屬一家公司,入華開店已提上日程
據一名在澳大利亞接近丹·墨菲的人士向記者透露:丹·墨菲的高層很早就有意愿來中國投資開店,但一直未成行。但前幾日公司內部開會,進入中國則又被提上了日程。雖然目前尚未正式啟動,但該人士指出:丹·墨菲入華開店已只是時間問題。
丹·墨菲為何會來中國開店?據了解,開店的原因有兩方面:第一是公司全球化的戰略思想。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市場很大,人口眾多,但葡萄酒行業不成熟,機會多過挑戰。
事實上,這并非丹·墨菲第一次與中國親密接觸,丹·墨菲隸屬于澳洲酒業零售巨頭Woolworth Liquor Group(WLG),后者曾于2014年12月收購了中國老牌葡萄酒進口商美夏公司(Summergate)。
據知情人士向筆者透露:由于丹·墨菲與美夏隸屬于同一家公司,一旦丹·墨菲入華開店,勢必會用到美夏現有的資源。
倉儲、批發、零售一體化模式為最大亮點
據了解,丹·墨菲在澳洲單店面積一般在300-500平米,人流量多的區域則更大。實體店的產品有3000-4000個SKU,以葡萄酒為主,輔以烈酒與啤酒。丹·墨菲有官方站,顧客可在網站上下單,再到現場取貨。也可要求店員送,如果購買在50澳幣以上,或是VIP會員,則可享受免費送貨服務。
丹·墨菲進入中國開店有哪些具體計劃?據知情人士告訴筆者:“可以肯定的是,丹·墨菲會沿用其在澳洲倉儲銷售與批發零售一體化的模式。”
據悉,丹·墨菲最大特色是倉儲、批發、零售一體化,實體店后臺擁有恒溫庫、倉庫。“目前中國的葡萄酒零售店是針對零售的便利店遍地開花,針對B端的則更多是做團購的煙酒批發門店。而很少有將B端C端有機結合的。而丹·墨菲的倉儲銷售一體化,不僅可以保證品質,還可同時做零售和團購的生意。這種做法在中國還不多。”上述熟悉丹·墨菲的人士指出。
對上游很強勢,零售定價方式類似“價格屠夫”
“其次,價格也是丹·墨菲的一大優勢。丹·墨菲是澳洲第一大葡萄酒零售店,且銷售額比第二名高出一半。在澳洲有200多家實體店,有的店單店日營業額平均在3-4萬澳幣左右。巨大的營業額使之對上游極為強勢。這讓丹·墨菲產品種類非常齊全,且保證價格是同行中最低。如果顧客發現同行的價格更低,可出示證據,員工就有權再降價,比同行再低1-2元。”他說道,“丹·墨菲還擁有專業團隊,每個店都有分派1-2名專門對精品酒、啤酒、烈酒擁有專業見解的人士,故不同知識水平的顧客到每家店都能跟產品專家去詢問有關產品的信息。”
在進口酒方面,丹·墨菲有直采,也會從進口商拿貨。流通品牌一般是選擇后者。除此外,丹·墨菲擁有部分品牌的獨家代理,也擁有一些定制產品,也在全球收購了一些酒莊。“該集團旗下有25-30%都屬于這樣自有品牌,性價比很高,很容易賣成爆款。”這名人士指出。
能否撼動中國酒類零售業格局?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商超業被本土品牌割據,彼時家樂福、沃爾瑪高調進入中國,被一些本土品牌與媒體稱為“狼來了”。如今,中國的酒類零售業同樣是本土品牌的天下,丹·墨菲入華,對于本土品牌又會掀起怎樣的波瀾?
對此,業內人士席康持觀望態度。“中國的酒類市場跟澳洲市場有極大不同。澳大利亞只有幾千萬人,且集中在沿海居住,大家使用同樣的語言,生活方式也相近,這導致當地的品牌也十分統一。各行各業都是幾個巨頭一統天下。而中國市場則十分碎片化,許多中國知名的酒類零售連鎖,也都只是在一兩個城市或一個省內開店。”席康說道,“且由于中國的商業環境并不成熟,酒類消費也不成熟。這使得中國市場比澳洲市場事實上復雜很多。”
他指出:不論什么外國品牌,進中國必須要深入了解中國市場,做市場要本土化、接地氣。在酒行業中,很多在國外銷量很高的品牌,在中國事實上不溫不火。在酒行業以外,就連百思買(Best Buy)這樣的國際級家電巨頭,同樣敗走中國。
另有業內人士表示:酒類零售是一個細分市場,業內的“知名品牌”并不像麥當勞、肯德基這樣人盡皆知,易被傳播,這會為其消費者認知帶來難度。事實上,丹·墨菲并不是第一家入華開店的國外酒類零售店,日本的酒類零售巨頭愛諾特卡(ENOTECA)在2010年就已進入中國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