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嘉士伯頻頻陷入負面消息以及在中國擁有包括百威、哈爾濱、珠江等啤酒品牌的百威英博并購了持有雪花啤酒股份的南非米勒后,啤酒業開始走向寡頭競爭的新格局。而在啤酒業整體增量受挫的背景下,占據國內市場八成份額的五巨頭之間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由于中國市場不景氣,嘉士伯的全球業績受到了拖累。11月11日,來自丹麥的啤酒廠商嘉士伯發布公告表示,第三季度該公司虧損約41億元人民幣。正因如此,近日有消息稱,嘉士伯為了止損決定采取“瘦身”策略,一方面裁員約15%,另外一方面關閉工廠,如關閉位于中國華東地區的一家工廠,出售啤酒花的股份等。
在中國啤酒市場排名第五的嘉士伯如今面臨的負面消息是否會影響其在中國的市場地位?嘉士伯中國區企業事務總監胡鉞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該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整體業績并不比其他同行差。對此,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秘書長何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際化的企業都有成熟的發展路徑,嘉士伯目前的現狀是戰略調整期,是為了改善業績,不太可能會改變其在中國市場的地位。
不過,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對此觀點并不認同。梁認為,雖然嘉士伯在中國擁有很多小啤酒品牌,但五巨頭中其所占的份額很低,只有7%。而在巨額虧損的背景下,為了改善業績,不排除下一步嘉士伯會出售在中國擁有的小啤酒品牌,甚至還有可能會為了應對危機,尋求與青島啤酒等競爭對手合作。
一方面是嘉士伯的調整,另外一方面則是啤酒巨頭百威英博拿下了南非米勒。世界三大啤酒巨頭的調整舉措,會對中國啤酒市場帶來哪些影響?
在中國啤酒市場上,此前的格局排名是雪花、青島、百威、燕京和嘉士伯,這五家把持著啤酒市場80%的份額。據何勇介紹,第一名雪花占據的份額有25%。而南非米勒持有雪花約49%的股份,百威自身在中國還擁有百威、哈爾濱、珠江、金龍泉等知名品牌。這意味著,啤酒五巨頭中,百威隨著以1060億美元收購南非米勒公司,將成為絕對的領導者。
在何勇看來,雖然五大啤酒巨頭在中國的格局短期內不會改變,但新寡頭時代已經來臨。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不少業內人士的認同。啤酒行業專家方剛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以前啤酒市場是大魚吃小魚的游戲,但現在已經變成了大魚吃大魚的游戲,新寡頭競爭的格局基本形成。”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多年來,中國啤酒市場格局是逐步集中化。早在1999年,我國生產啤酒的企業有474家,而到2008年已經減少至249家。近年來,隨著巨頭擴張的加快,市場集中度漸漸向五巨頭靠攏,其他啤酒企業要么投入五巨頭的懷抱,要么在市場上逐漸消失。
業內人士表示,多翻并購以后,我國啤酒行業的優質資源已經寥寥無幾。而2014年我國啤酒行業結束了20多年來的高速增長,開始進入下行通道,產量出現了負增長。行業大環境的調整,最終也促使啤酒業進入“大魚吃大魚”的新時代。除了百威和南非米勒外,上個月青島啤酒就發布公告表示,日本最大的酒企三得利撤離了中國,青啤以8.23億元拿下了三得利在中國所持有雙方合資公司50%的股權。
“過去啤酒巨頭的業績增長主要靠并購模式實現。現在隨著市場已無優質資產可并購以及行業增長乏力,啤酒巨頭是時候需要思考下一步應該如何發展,如何尋求新的增長動力了。”方剛如是認為。
此外,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認為,啤酒五巨頭中,百威和南非米勒的此次合并,不僅會對嘉士伯產生影響,也不可避免地會給青島和燕京等品牌帶來挑戰。在此背景下,下一步如果哪家企業在市場策略上出現失誤,或許將面臨被其他巨頭超越甚至并購的命運。
盡管我國啤酒市場已經進入新寡頭競爭時代,但下一步以精釀啤酒為代表的細分市場仍有增長潛力。方剛表示,精釀啤酒具有個性化、小規模生產的特點,它能滿足真正喜愛啤酒的消費人群的需求。
不過,對于目前的啤酒五大巨頭們來說,當前的消費者人群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同于過去推動啤酒業高速增長的消費群體,年輕一代消費者的消費觀完全不同,如何滿足年輕一代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將成為啤酒五巨頭共同面對的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