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工信部發布通報,14家不能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車企被暫停車輛生產資質。這意味著汽車行業中“僵尸車企”的退出機制已經啟動。作為佳釀網重點關注的酒類企業,同樣存在有諸多“僵尸酒企”,他們又該何去何從?
事件 “僵尸車企”退市,“僵尸酒企”引發關注
11月12日,工信部對《特別公示車輛生產企業(第1批)公告》執行情況進行通報。其中,14家車企被暫停車輛生產資質,就是大家俗稱的“退市”。
記者注意到,這14家車企被退市的原因是,他們的產量為0或很少,沒一點生機,不能維持正常生產經營,卻常年存在。這類車企,被人們稱為“僵尸車企”。工信部此舉,意味著汽車行業中“僵尸車企”的退出機制已啟動。這是第一批公示的退市名單,第二批公示名單也即將發布。
看到這則消息,河南藏酒匯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凌風說,相關部門已開始對“僵尸車企”開刀,這對汽車行業規范發展來說是件好事。酒業市場也有許多“僵尸酒企”存在,如果能建立“僵尸酒企”退出機制,對凈化酒業市場環境將發揮不小作用,也能為酒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調查
全國各地都有“僵尸酒企”
據民間公布的數據,到2015年,河南省內的白酒企業有461家。而據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人士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河南省內獲得白酒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288家。就這288家,他們的生存狀況怎樣?有僵尸酒企存在嗎?
“這288家獲證企業應保持正常生產,至少說明這些企業的白酒生產許可證在有效期內。”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人士透露,2001年以后國家不再辦理新的白酒生產許可證,對于持證白酒企業,此前是3年換發一次新證。從今年10月1日起,換發新證時間延長為5年。
河南省酒業協會會長熊玉亮介紹,獲證企業中,應該有三分之一過得還行,三分之一半停產狀態,三分之一已停產。對此,河南省酒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蔣輝給出這樣的數據,在288家獲證白酒企業中,市場還能看到產品的有80多家,其余有200家左右白酒企業都可稱得上是“僵尸酒企”,半死不活很難受。
河南省有108個縣,基本每個縣都有一家或一家以上的白酒企業,可稱得上是白酒生產大省。其實,河南的白酒企業數量還不及貴州一個縣級市仁懷市。
仁懷市酒業協會副秘書長楊必剛介紹,仁懷市有獲證白酒企業313家,大部分都處在正常生產狀態。對于半死不活的僵尸酒企的占比,楊必剛委婉地說:“只能說有,一定有。”
安徽也是白酒生產大省,安徽省酒業協會負責人說,安徽省以幾家龍頭企業為代表,其余也有一部分白酒企業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可算作是僵尸酒企,數量沒具體統計,但不算少。
分析一:“僵尸酒企”不利于酒業健康發展
提起僵尸酒企,許多正常生產的白酒企業意見很大。他們認為,僵尸酒企的存在,不利于酒業健康發展,甚至已嚴重阻礙酒業的發展步伐。
“同樣擁有白酒生產許可證,我們的酒是不惜成本用糧食生產出來的,而那些半死不活的酒企,工廠從不冒煙,有的是從外地買回來一些純糧基酒,有的則直接購買食用酒精勾兌,從而導致白酒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引起消費者對白酒行業的誤解,不利于行業發展。”河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白酒企業負責人說。
對此,河南九度智力機構董事長馬斐認為,僵尸酒企的出現,歷史遺留問題是一大誘引。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一句話叫“當好縣長,辦好酒廠”,因此酒廠成了許多縣里的經濟支柱。加上生產資質審批不嚴和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白酒企業一窩蜂上馬,最終導致白酒企業數量過剩,一部分發展不好的白酒企業漸淪為僵尸酒企。
隨著2001年以后國家不再頒發新的白酒生產許可證,僵尸酒企的白酒生產許可證則重新煥發了生機,轉讓、收購現象此起彼伏。“2002年至2012年是白酒發展的黃金十年,也是白酒生產許可證買賣最猖獗的十年。我參與買賣的白酒生產許可證就有5個。”一位從事酒業市場研究的人士透露。
而那些依靠買賣白酒生產許可證生產的白酒,“最容易出現以次充好的現象,還有一個后果是產品質量不穩定,因此對行業管理和消費者的行業信任都會造成不良影響。”馬斐說。
分析二:應建立“僵尸酒企”退市制度
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市場規則,不同領域也有不同的操作規范。那么,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酒類行業,大量存在的僵尸酒企該何去何從?
貴州仁懷市一家酒企負責人劉先生說,沒有生產能力的酒企才會靠賣白酒生產許可證賺錢,而白酒生產許可證的買賣,不僅造成行業不公正、不正當的競爭,還會引起管理的腐敗,理應叫停。
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上述相關人士介紹,白酒生產許可主要受到糧食戰略和環境戰略的限制。對于擁有白酒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目前采取的是自生自滅的方式,還沒有哪家企業主動注銷白酒生產許可證。對于沒有市場前景的僵尸酒企,下一步也有可能會實行退市制度,不過具體要等國家相關政策。
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副會長、河南省酒業協會會長熊玉亮認為,白酒與汽車行業還不完全相同,白酒屬于高度市場化的產品,國家也允許通過資產重組、遷址、招商引資等手段把酒企盤活。雖然現在不發新的白酒生產許可證了,但每年都有產能落后的白酒企業被淘汰,白酒生產許可證被撤銷。不管怎么說,白酒行業大的發展趨勢是好的。
“現在許多酒企都在并購重組,稀缺的白酒生產許可證也是一種無形資產,理應可以作價,可以買賣。”山東溫和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肖竹青說。
白酒生產許可不該一刀切
針對“僵尸酒企”,酒類行業應該建立退出機制,打破白酒生產許可證終身制,建立起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動態管理機制,督促落后的企業加大技術改造、轉型升級;如果達不到,也可以通過兼并重組來不斷地提高酒類生產企業的生產集中度。這樣能夠促進酒類企業做大變強。
另外,既然白酒是高度市場化的產品,白酒生產許可就不應該一刀切,而應該實行限制性發展。有白酒生產能力的企業可鼓勵生產,沒有生產能力的就應該撤銷其白酒生產許可證,從而推動白酒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生產出真正讓消費者喜愛的優質酒,放心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