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燕京集團原董事長李福成談到品牌的價值時說,沒有品牌的競爭是無力的競爭,沒有品牌的市場是脆弱的市場,沒有品牌的企業是危險的企業。那么品牌是什么?我們又該如何塑造自己的品牌?有人說,打品牌就是要知名度、美譽度,知名度、美譽度高,品牌就有了。誠然,在今日的市場上,有品牌比無品牌更易產生知名度,知名度高的比知名度低的更易激發顧客購買欲,美譽度高的比美譽度差的更易讓顧客產生忠誠度。于是,不少人對美譽趨之若鶩。筆者曾經一再接到某網絡公司的電話,聲稱筆者參加了什么什么杯的評獎,只要交上多少錢,保證獲獎,交的錢多就可以獲得等級高的獎項,什么一等獎得交多少,二等獎交多少等等,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無獨有偶,到一酒企業去拜訪某董事長,說起此事,他說,我就接到不少評獎的信函電話,有的甚至挺離譜,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企業就得了獎,讓回款多少萬,獎牌證書寄來,有的甚至是“洋獎”,什么國際博覽會金獎,看著讓人心動。
評選組織者魚龍混雜
“這獎那獎,領獎就像去趕場子。”一位朋友如是說。的確,眼下,評獎蔚然成風,一道靚麗“景觀”——各類評獎(其實是有償評獎”)已經在神州大地冉冉升起,國外洋人也好像知道中國企業的好獎情結,在不遺余力地開發中國市場,很多國內企業也都接到了很多洋人的參獎邀請。用某酒企業老總的話來說:獎項猛如虎也,每個企業都能得到很多獎項,尤其是一些當地名氣大、效益好企業,其主打產品甚至獲獎或“被獲獎”次數加起來多達百余項,有國內的,有國外的,有金獎,有銀獎,真是領獎領到手抽筋。隨便幾個人一湊合,便可“名正言順”地組織個評獎委員會,你掏錢,我發獎,順理成章。一些獎干脆“明碼實價”,不許討價還價,你想得什么級別的獎以掏的鈔票多少而定。去年某地舉辦了一次產品博覽會,參展的一千多個品種全部獲得金獎或銀獎,其中一家只送了參展費和贊助費,產品根本就未送去也得了個金獎,令該企業“受寵若驚”。你得獎,我得利,雙方皆大歡喜。難怪連一些外國人也看準了這條“生財捷徑”,頻頻兜售什么“國際大獎”,專掏中國企業的腰包。在英國尤其是倫敦,一些打著“皇家”、“英國國家”等字眼的頒獎活動往往是名不副實的。但是這些劣質評獎從來沒有缺過參評者。據稱,德國工業設計獎項——紅點獎,被不少中國企業稱為世界工業設計領域的“奧斯卡金像獎”。但這家評獎機構卻特設了“中國賽區”,標準與德國總部評獎有所不同,而且要付出高昂的參賽費。有些獎項且“門檻”很低,比如法國的某獎多到一年400多個,一天攤一個還有富余。許多獎項屬于“蘿卜青菜、各人所愛”的小圈子,認同度非常低,也基本沒什么影響,但一些獲獎者便抓住這種“芝麻”大做文章,力圖獲得“西瓜”一樣大的回報。甚至,還有些國外的民間中介機構或者什么幾個騙子也抓住了中國人的心理,大搞評獎詐騙活動,但能夠輕而易舉的得逞,把大把的銀子掏到自己的腰包!
獲獎情結源于美譽情結
評獎這玩意起于何時?其實,中國歷史上最早是沒有評獎的,因為,我們的祖先都是腳踏實地做事,實實在在的做人,不圖哪些虛假的光環,更不像現代人這么浮躁,追名求利。評獎起源于國外不假,但與娛樂影視有極大關系。那么現代國內評獎這嘛事,都是從哪里學習來的?答曰,影視圈!名人效應導致了“國際評獎情結”,一些制片人、導演、演員明知道自己在國內搏不出名聲,于是轉向外,妄圖在國外獲獎,回國給自己造勢。也許你對沒在國內公映想不通,但事實上,他根本不需要公映。他要的只是一個獎,這部片子雖虧一點,但賺到了名聲,以后就可以拉到更多的投資,就有機會拍更多的片子。而“國際獎”的名聲,也能幫他引來票房。他們為何熱衷于拍攝專門的“搏獎影片”?你以為他真是文化不自信,渴望得到外國人承認?錯了,急功近利,早日出名,不擇手段。要說評獎,中國古代從來沒搞過,只是到了近代才從國外舶來了評獎制度。尤其是中國的茅臺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名聲大噪后,評獎才被中國人所熱衷。因為,國際大獎意味著名牌,意味著成功。那么,茅臺一獎成名,我何不能?
熱衷于“獎”,背后在“利”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上當受騙,本是十分傷心之事,唯恐躲避還來不及,但在現代中國即使知道上了騙子的當,受了騙,倒也心甘情愿,不以為然,甚至還有沾沾自喜之感覺。在國外、國內評獎十分火爆的背景下,就有更滑稽可笑的事情發生。下面的事情,聽起來倒像是一則發生在愚人節的新聞,但卻不是假新聞,而是一真實新聞,是更有諷刺意味的一件怪事。今年5、6月間,某市部分企業老板陸續接到一個自稱是該市發改辦企業管理局的干部王某的電話,稱,其單位要在全市評選出20多家年度“誠信企業”,如果愿意參選,他可以幫忙爭取獲得榮譽。在企業交了2000元參評費后,王某就上門派發獎牌,故一夜之間全市就冒出了10多家市級“誠信企業”。王某不是一個高明的騙子,他只是利用在中經數據服務中心工作時(去年下半年被辭退)掌握的很多企業的信息,私自制作了數十個“重信用,守合同”的誠信牌匾,刻假冒公章、購買假冒發票,利用市區一個賓館的固定電話,聯系各個企業的老總,外加一口一個“好朋友”的親熱語氣,就把10多家企業的老總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