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行業人士預料的一樣,這兩天,茅臺終于成為熱議中的“頭條”。“上頭條”一直以來曾是多少人的夢想,但對于茅臺來說,卻未必心甘情愿。
幾個月來,茅臺股價在資本市場上的節節攀升引來陣陣喝彩,就連筆者這種對中國股市深惡痛決的人,也對國酒股取得的驕人成績由衷贊嘆——是金子總要發光的,茅臺股票就是例證。
與財經圈子不同,說到底,不少酒行業內人士看好茅臺股票,是抱著小小的“私心”的。這種“私心”無疑是茅臺在行業的領導地位,“茅臺漲,行業漲”、“茅臺好、大家好”是多年來形成的行業共識,茅臺幾乎成為白酒行業(2013年以來甚至成為整個酒行業)的風向標與溫度計。看好茅臺也就意味著看好行業的前景,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專家對這支股票的未來堅持正面評價。
事實也確實印證了大多數人的預期,2016年下半年以來,在茅臺的率先垂范下(市場售價重回1000元),名酒企業基本走出了價格低谷,“去庫存”、“價格倒掛”已經成為過去時,行業企業領導者們如今更加關心的是“我的產品的定價是不是已經落伍”、“晚一天漲價就比竟品少賺不少錢呢”這些積極向上的市場話題。
從酒行業的專業角度審視,茅臺無論在品牌、產品與營銷上都堪稱經典,而對于“經典”二字的背后潛臺詞則是——經典是無法復制的,我們只有仰視。以茅臺產品“控價”為例:
早在去年12月市場剛剛露出早春暖意,茅臺領導層就旗幟鮮明的提出控價,并把這一舉措上升到政治高度。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保芳在茅臺酒和系列酒的經銷商大會上連發五道軍令狀,第一道就希望經銷商對茅臺酒的市場價不要輕易變動,并表示茅臺集團不會急功近利,堅決不提高出廠價。
4月隨著春節茅臺漸熱,袁仁國、李保芳一致表示:近期茅臺酒終端價格上漲,是中間環節在抬高價格,茅臺將采取措施堅決把經銷商的市場終端價格穩定在合理區間,誰制造市場亂象就砸誰的飯碗,經銷商必須要令行禁止,誰“不聽招呼”就一定嚴格按照規定嚴厲處罰。對經銷商釜底抽薪,凡是惡意抬價的絕不遷就。之后袁仁國、李保芳、王崇琳等領導分赴各地考察市場與經銷商落實價格的情況,自上而下加大監督力度。
8月隨著中秋、國慶備貨臨近,市場上的飛天茅臺再次面臨一波價格上揚走勢,領導層再次強調:茅臺要穩市場,從講政治、講誠信、守紀律、利國利民、遵循市場規律、防止破窗效應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等高度,不斷加強市場管控,防止價格過快上漲。“既要防黑天鵝,也要防灰犀牛”;“茅臺酒價格不單是個經濟問題,要把穩定價格、平衡供應作為重大政治問題看待”;切實把茅臺酒的市場價格穩住、管好,絕不推高國內白酒價格,不讓老百姓“罵娘”。
雙節期間,茅臺領導一方面到北京等主要市場嚴查經銷商供貨與價格執行情況,另一方面靈活運用線上自營云商、京東、天貓旗艦店等平臺,以1299元的價格平抑市場,嚴控炒作,在產量有限的情況下,基礎保證了價格的平穩。茅臺贏得了在主營53°飛天500ml的價格,穩定節奏上戰績頗豐,成功管控。
可以說,一年多來,從管出廠價轉而管市場零售價,茅臺在管理產品價格的節奏上贏得了市場主動,打了勝仗,但作為投資者注目的上市公司,在另一條看不見產品的資本市場戰線呢?
面對資本市場的股價飄紅上揚,茅臺能夠運用的手段則略顯單調與匱乏。筆者翻閱茅臺官微發現:從年初2月23日股價360元,市值超4500億,到11月16日股價突破700元大關達719元,市值超9000億,并且高盛、中金等機構還在上調目標價預期,茅臺股在短短9個多月的時間里實現了翻番。盡管今年以來,對于茅臺業績與股市表現贊揚的文章連篇累牘,但多出于對茅臺業績向好的樂觀,投資界多認為從估值的角度,茅臺等白酒股還有不少的增長空間與潛力;包括酒業專家、媒體在內的行業內人士則認為茅臺的產量決定了其稀缺性長期存在,企業業績只可能向好,反映上股價上更無可厚非。這些觀點與看法并非沒有道理。
昨天新華社發表了題為《理性看待茅臺的股價》,對茅臺在資本市場“慢牛”變“快牛”的表現,表達了謹慎的擔心,對實體企業的愛護之情溢于言表,也體現出對資本市場復蘇節奏的把控決心。筆者認為,與酒行業一樣,資本市場也同樣存在著企業的微觀與行業宏觀的辨證關系。作為酒行業人士我們視茅臺為行業的代表,以它的表現觀察著行業的冷暖與期許,資本市場同理,茅臺是實體經濟在國內股市上難得的長期績優股,當以茅臺為代表的實體經濟股票被狂熱的快速炒高時,理性的提醒與把控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具有現代治理水平的全球化企業不應僅僅是生產出好的產品,茅臺也不應僅僅把投資市場當成“身外之物”。作為酒行業與資本市場雙重角色的茅臺,在釀好美酒的同時,更應該學會在資本市場里勝似閑庭信步的游泳。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中國企業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