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過去的11月18,最讓人不安的消息,不是茅臺鎮的醬酒廠關門、邛崍的原酒廠倒閉,不是白酒企業繼續重視央視,而是茅臺的調撥價,終于,多地到了815元,在最低批發價(819元)之下了!不要笑茅臺,是這個行業的警鐘敲響!
眾所周知,茅臺的計劃外批發價999元,如果不得不按照815甚至更低銷售,每瓶虧損184元,每噸虧損37萬;計劃內819元,每噸虧損近1萬元;按新開發的“歡欣鼓舞的”135家經銷商4.5噸計算(1.5+3),每家虧損57萬元。
真是奇葩:高高興興地去簽署一個虧損57萬元的生意。(還不包括配售系列酒的壓力,價格繼續下滑的增虧)
800萬元,一年的資金成本最起碼是80萬元,加上倉庫,加上以上的虧損,加上必要的人工和辦公、物流,一年虧損160萬似乎是定局。
茅臺經營者,一年的資金回報率是-20%。(資金回報率是當前最重要的經營指標之一)
雖然價格步步下滑,雖然利潤天天虧損。我們的經銷商,愛茅臺的心矢志不渝。
我也愛茅臺。
但,電商們在一周前的價格戰,更像是茅臺滑落價格的預演:659元,或者699元,是茅臺酒廠的明年的價格線。
看來,一票800萬是生意,虧160萬,是跑不掉的;虧260萬,是看得到的。
巨虧等未來,這樣好嗎?
古今中外,行者沒有看到一個品牌,自己盈利頗豐(2013年,茅臺銷售309億元,稅后凈利160億元;不知道茅臺所有經銷商的利潤加起來是多少?),下游伙伴失血連連,還能穩如泰山的。
茅臺在透支自己的品牌價值和渠道信譽;茅臺在拿未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來換得現有的漂亮的年報,以及位置。
這樣不好。行者,將茅臺領導人的一句話,“國家不滅,白酒不死”,換一下,就是,“茅臺不穩,白酒要死”。
一,茅臺不穩,貴州彷徨。不僅是茅臺鎮的中小酒廠、原酒供應廠會陷入資金和渠道的困境,貴州其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會隨著茅臺下滑,招商和消費者溝通越來越難。毫不客氣地說,貴州的其他品牌,確實是“順”著“靠”著茅臺起來的?可讲环,貴州酒前途渺茫。
二,茅臺不穩,名酒迷茫。茅臺的標桿作用,讓茅臺每一個輕微的市場動作(價格,放量)都會對其他名酒廠的決策產生重大影響。我們牛A哄哄的名酒廠們,現在的決策層的打法絲毫不成套路,也不利于形成真正的百年基業。
三,茅臺不穩,價格繼續陰跌。中國的其他白酒品牌,就“被懸在半空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地方中小酒廠的經營困境,馬上要扎堆呈現。
四,茅臺不穩,配套死光。廣告公司,行業媒體,包裝設計,策劃咨詢,已然進入寒冬;他們,也對行業發展,曾經起到了作用。
五,茅臺不穩,新的白酒秩序就沒法形成。所謂的白銀時代,就是空中樓閣。
雖然茅臺現在看起來沒那么爭氣,但確實到了拯救茅臺的關鍵時刻。
PS:熱愛茅臺的行者,自作主張,規劃一下茅臺的價格和品牌體系。數年之后有雷同,純屬巧合。
超級單品飛天茅臺(市場稱之為普茅),零售價699元,經過嚴格的價格管控,經銷商有不低于8%的穩定獲利(投入資金也不需要800萬元,200萬元對應1000萬元銷售額,資金回報率30-50%),零售終端(超市、餐飲等)擁有50元一瓶的利差。電商有電商版本(被市場稱之為電茅,容量為454ml,電商價格599元)。
高端單品茅臺年份酒系列(市場稱之為貴茅),彌補市場上的高端市場需求。
普及型醬酒品牌賴茅(市場稱之為小茅),零售價格在150元左右,滿足消費者對醬酒的熱愛、普及口感。
一個最壞的時代,已經到來。這就是墨菲定律!缎请H穿越》里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