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面前,傳統企業從來沒有如此自卑過、怯懦過、恐慌過。
商業大環境一日三變,卻看不清未來方向在哪里;
傳統的經營模式似乎已經落后于時代,長遠的戰略規劃似乎失去了意義;
以前擔心的是“做不做”互聯網的問題,現在擔心卻是“怎么做”;
傳統企業經營越成功、時間越久,管理體制和團隊就越難轉型;
知道互聯網轉型已是必然,卻始終跨不過自我這道坎,從前十數年的辛苦和努力,就這么白費啦、無用啦?
幾十年的傳統產業經營經驗和營銷經驗,難道就完全無用了?
年紀已經一大把了,難道還要和那些80后、90后去站在一個平臺上競爭?
……
以上種種,就是中國傳統企業老板面對互聯網的時候,所陷入的“互聯網焦慮癥”的外在表現。用“象流感一樣蔓延,象魔鬼一樣讓人恐慌”,一點都不為過。
有果就有因,老板們的“互聯網焦慮”,到底是因為什么而導致的呢?
筆者總結了傳統企業“互聯網焦慮”的六大原因:
看不清終局
在商業環境的急劇變化中,在互聯網一片“顛覆”、“革命”、“改造”的叫喊聲中,傳統企業對于互聯網,從以前電商時代的“水火不容”,發展到移動互聯時代的有可能“分一杯羹”。在這個過程中,傳統企業完成了從“做不做”到“怎么做”的心理轉變。
一涉及到“怎么做”,傳統企業在互聯網知識和理解方面的薄弱之處,就展露無遺。
傳統企業已經做好了撒出大把銀子的心理準備,但是,這些銀子該撒向何方?撒出去之后能否有回報?有多少回報?互聯網未來有哪些不確定性?這些問題,都直接提上老板的決策議程。
上海超限戰咨詢公司沈志勇認為:對于這些問題的疑惑與焦慮,其根本原因是傳統企業老板們看不清互聯網的未來,看不清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結合之后的最終格局是怎樣的,看不透互聯網變革的整體路徑和邏輯。
看不清最終格局,就無法做出戰略規劃;沒有戰略規劃,對互聯網就只能望洋興嘆。不知道哪里出了問題;想做、該做,卻不知道往哪里做、怎么做;迷茫、混沌、不了解、看不清、看不懂,又擔心“追不上”。結果,只能坐等煎熬;于是,“互聯網焦慮”油然而生。
商業最大的風險在哪里?不是不知道做,而是不知道應該做什么。未來的不確定性,是最大的風險。
過去必須變革,未來卻又看不清?床磺褰K局的商業投資,是沒有多少老板愿意付諸運動的。
對技術的恐懼與陌生感
據人類學研究發現,人類由于對技術變革的未來不可預知和無助,所以對變革式新技術有一種本能的抵觸,這是一種很有趣的人類自然心理反應,尤其是這種技術變化可能對個人事業和企業經營構成沖擊之時。
對技術的恐懼,幾乎就伴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的全過程。布魯諾被燒死、紡織機被搗毀,都是人類由于對技術的恐懼所產生的行為。
對于技術工作者而言,技術是助手、是催化劑;對于技術陌生者而言,由于不了解和不可預知,技術常常變成了洪水猛獸。
傳統行業的老板,大多數草根出身,本身就對技術陌生。加之伴隨互聯網浪潮而來的,是信息技術、大數據、微營銷、精準營銷、C2B……等等新玩意兒。以后的企業經營、戰略規劃、營銷推廣、產品研發、運營管理等各個方面,都與從前大相徑庭,都與技術息息相關。這就更加加重了對技術陌生的老板們的焦慮感、陌生感和無助感,甚至加重了他們的不自信感。
也就是說,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面前,很多原本非常自信的老板,開始不自信起來。這種不自信,更是焦慮的助燃劑。
企業經營日益困難,卻摸不清原因
近10年來,傳統企業經歷了幾輪過山車般的起起伏伏。
2007年以前,中國企業高歌猛進;2008年,陡然陷入冰河;2009年到2011年,V型反轉;2012年至今,企業經營逐步下行;2014年,下行速度似乎越來越快。
其實,經營企業不怕有困難,怕的是時好時壞。
在企業經營日益困難的大環境下,老板們從各種渠道所獲得的信息又五花八門,讓人摸不著頭腦:
政府機構一直在講經濟下行周期、改革推進周期與消化前期刺激周期疊加在一起,今年5月以來PMI一直處于高位,但是,企業經營同樣困難;
經濟學家關于經濟是否已筑底回穩,是否已經復蘇,爭論不休。而且經濟學家太多,意見又經常相左,讓企業不知道應該聽誰的;
誰都知道這幾年原材料成本上升、人力成本上升、融資成本上升。成本上升了,按照常理,其結果自然是企業利潤下降。但是,企業不但利潤下降,就連營業額也大幅下降。這是為什么呢?
……
總之,當今的傳統企業,正遭遇國家經濟周期性下行、深化改革推進周期、傳統產業轉型痛苦周期、互聯網顛覆改造傳統產業的周期等四個不利因素的疊加,因而會感覺到企業經營變得極端的困難和極端的紛繁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