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召開之際,總書記出席貴州代表團的討論,讓一款來自貴州不知名巖博小酒刷爆了朋友圈,這不禁想起了北京的慶豐包子,一頓飯讓一個地方小吃一夜走紅,或許這就是這個時代名人示范的效應作用,尤其是事關民生和政治的大事,茅臺酒廠的領導反應迅速,參觀巖博酒廠,是指導、學習還是做為大哥的風范,這不得而知,但巖博酒要火一下應該是必然。
總書記關于白酒價格的談話,讓我們不得不對新時期白酒的價格重新進行一下思考。
對于大眾百姓來講,“99元/瓶也不便宜了,不在于貴,太貴的酒反而不一定賣得好。但還是要按市場來,不能一說就賣30元了”。此番講話不免讓一些價格水漲船高的名酒企有些小緊張。名酒的價漲是市場需求趨旺的自然選擇,是品牌溢價價值體現,但曲高和寡的道理大家都懂,只要在可控、合理范圍內就本無可厚非。茅臺的控價措施就是一種市場和政治成熟的表現和風范。
中國白酒企業眾多,特別是中小白酒企業,計劃經濟時代曾擔當一個縣或一個市的就業和稅收重任。白酒傳統渠道層級較多,使得一瓶白酒從出廠到市場的最終表現價格成倍增長。在白酒黃金的十年,特別是政務消費拉動白酒的價格虛高,白酒企水漲船高的跟風,賣包裝、拼關系、高回扣等盛行一時,甚至有些廠家和商家更是利益熏心,以次充好,賺取暴利。
在筆者看來,總書記的這段話是既是對市場經濟的肯定,也是對白酒價格虛高現象的一種提示,高瞻遠矚,且語重心長。
其實傳統白酒行業的定價原則無非包括幾個基本價格:經銷價格、團購價格和零售表現價格。每個價格是針對不同客戶群體,但對終端價格的掌控能力則是一個企業規模大小、管理水平、品牌價值的綜合實力表現。茅臺、五糧液、汾酒等一線和二線強勢品牌是市場游戲的制定者和監督組,敢于對不守規則者下狠手,但對于中小白酒企業來講面對強勢經銷商就難免相形見拙了。這就造成許多生產廠家不得不用低價格高回報來吸引商家;不得不虛報價格來承諾一些市場的投入。
往往影響一個企業價格制定有眾多要素:從內部講有運營成本、銷量規模、產品結構、品牌價值、企業的定位和態度等。運營成本往往與銷量規模成反比,銷量越大單位的成本就會越低;產品結構決定了企業利潤水平,而品牌價值則體現了企業溢價能力;企業的定位則是戰略層面的東西,比如預虧三年-----。但最終定價還是要從外看你的目標消費人群、市場接受程度和市場反饋信息,而不能以企業主觀意志為轉移,就像習大大講最終還是要看市場,就像茅臺酒的高價位不可能是大眾百姓的消費常態。
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時期,互聯時代讓信息更加的暢通,消費者越來越懂酒,白酒的價格越發透明,白酒競爭的平臺已經從線下蔓延到線上,白酒行業的發展也進入新時期,這給許多白酒企業帶來機會但更多的是挑戰。
關于價格如何制定,什么才是企業的合理利潤,許多中小企業因品牌力不足、傳統渠道萎縮、同業競爭激烈等原因使其在產品定價上常感困惑,定高了無人問津,定低了企業又撐不住。這里有三點建議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