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國內地葡萄酒進口量最大的口岸,同時也是中國內地最時尚的都市。這無疑使其成為外國酒莊進入中國市場的橋頭堡。外國酒莊入華推廣,也酷愛首選上海。因此,這座城市每周舉辦的葡萄酒相關活動可謂不計其數。
據WBO了解,這類活動的舉辦模式涵蓋品鑒會、招商會、新品發布會、培訓班等好幾種,一般是酒莊與行業協會或公關公司合辦,也有酒莊會與進口商合辦活動。舉辦地一般位于上海市內較高端的酒店、會所、餐廳內。受邀出席者則以從業人員、資深葡萄酒愛好者、媒體為主。
但很多業內人士卻發現,不同的酒會,卻經常都是幾張熟面孔。特別是一些試圖導入市場的新品活動,邀請大家喝好,吃好,玩好后,對品牌動銷卻沒有太大幫助。
無助于招商,甚至還會起反作用
“這種酒會在上海實在是太多,頻繁到嚴重!但來參會的人一般都不負責采購葡萄酒,而且這類活動基本不可能吸引有大宗支付能力的貿易商來。因此,要通過這種做法來招商絕不可能。”在上海賣酒多年的德國漢凱集團中國區代表顧育平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說道。
顧育平甚至表示:這種做法不僅僅對銷量沒有幫助,反而會傷害到招商。“只要你一旦在酒會上不經意向愛好者透露出任何的價格,則可能會傷害貿易商希望制定的價格體系,貿易商則更不會進你的貨。因為貿易商總是希望有操作空間。”顧育平說道。
顧育平認為,為何外國酒莊會這樣做,原因在于不少酒莊在歐洲就是這樣做的。
“歐洲的消費者成熟、銷售鏈條短,加之酒莊有本土優勢。導致歐洲的葡萄酒價格十分透明,不少酒莊吸引愛好者到自家酒莊來品酒,消費者了解后,自己便會來酒莊購酒。”顧育平指出,“因此,歐洲酒莊的做法有助銷售。”
筆者前年赴法國參觀產區時,就親見有人開車到酒莊購酒。此外,筆者所見的酒莊內幾乎都有終端銷售門店供周邊消費者購買。不少酒莊也經常在酒莊內部舉辦針對消費者的主題品酒會。此外,同樣的酒款餐廳合理加價,消費者也列級。
遺憾的是,多種原因下,這套做法在中國完全行不通。
精準招商能力不足
另一個原因,顧育平認為在于中國那么大,國外酒莊的人來到中國兩眼一抹黑,也找不到貿易商,因此才會委托一些協會、公關公司共同辦酒會,甚至還會去參與一些協會在中國主辦的產區推廣活動。不過遺憾的是,不少協會也并未將精力放在直接尋找經銷商上,一些類似活動盡管也會出現一些經銷商的身影,但大多數仍不是經銷商。
“國外酒莊莊主依托當地酒協來中國推廣,不少政府還會給酒莊報銷一定差旅費、展位費。這對于酒莊而言,也沒什么損失。來中國能撞到一個客戶更好,找不到客戶,造訪中國者就當來中國旅游一趟也不錯。”顧育平如是說。
對品牌推廣還是有一定幫助
當然,對于類似活動頻繁在上海召開,也有酒商持不同觀點。
法國寶悅世家中國區代表李亞軍就表示:國外酒莊來中國辦酒會,更多還是專注于對產品和品牌的推廣宣傳。通過舉辦酒會,可以讓專業人士對酒莊有更多了解,品嘗后對產品有更具體的認識,再通過他們來影響業內人士以及消費者,這這對品牌長期的發展是有幫助的。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葡萄酒在中國并非大眾消費品,資深的葡萄酒意見領袖與消費者之間還存在著遙遠的距離。而這樣的活動往往是封閉型的,以小范圍為主。要邀請大眾消費者也不現實。這使得諸多推廣活動除了通過大眾媒體帶來傳播以外,難有其他方式接觸消費者。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熟悉中國與歐洲葡萄酒市場的業內人士在接受筆者采訪時表示:葡萄酒在中國不是大眾快消品,做推廣不可能像寶潔那樣鋪天蓋地打廣告,F在最好的模式只能通過經銷商、意見領袖引導消費者。
“其實這很像賣房子,在樓市不好時,一些很貴的房子還讓人們路邊發傳單、或者電話銷售。大家明知道這種辦法的成功率很低,但也只能這么做。這就是市場尚不成熟的表現。”這名人士說。
顧育平則建議酒莊做類似推廣最好先找到在中國的代理商,然后一同舉辦酒會,如此一來,則定向邀請潛在客戶。即便舉辦推廣型活動,當一旦涉及到銷售與價格問題,也可與代理商配合行事。
“中國的葡萄酒經銷商這些年逐漸產生分化,有人專攻大宗團購,有人專攻專賣店零售,有人擅長分銷和迅速導入終端。不同的產品適合不同的經銷商,在中國舉辦新品招商類活動,一定要精準邀請經銷商,切記不要浪費本來就不多的市場費用。”這位熟悉中國與歐洲葡萄酒市場的業內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