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安徽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半年度報告。報告顯示,古井貢酒在2017年上半年實現營收36.70億元,同比增長20.5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49億元,同比增長27.34%。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井貢酒實現了營收、凈利潤的“雙增長”,且增長均超過了20%。但是,這一受到業內關注的良好“戰績”原由卻未在半年報中有所呈現,產品的銷量情況也未被披露。
一般來說,白酒企業發布的財報中是涵蓋營收和凈利潤增長的原因以及產品銷售等信息的,而古井貢酒以往的年報中也都存在這些信息。為何單單在2017年的半年報中隱去了這些信息呢?
李白詩曰“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隱的是俠客的行跡與名聲,而古井貢酒半年報的發布,隱的卻只是成就的因由,也算得上是另一種層面上的“行跡”吧。古井貢酒此舉有何深意呢?
從當前的白酒行業發展態勢以及古井貢酒面臨的競爭壓力來分析的話,古井貢酒選擇“深藏身與名”或許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古井貢酒的“百億”夢想
作為中國老八大名酒企業,古井貢酒有著非常輝煌的歷史。而越是經歷過輝煌的企業,就越想實現“復興”,古井貢酒也是如此,早在2011年時就提出了自己的“百億”目標。
然而,理想是光明的,道路卻是坎坷的。從古井貢酒近年來的年報中可以發現,其營收最高是出現在2016年,數額為60.17億元,增長幅度為14.54%。雖然在2017年的增長幅度更加迅猛,半年就達到了36.70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20.53%,但要達成“百億”目標,還是比較艱難。
事實上,白酒行業中,百億及百億以上的酒企都有其高端產品做支撐,單價基本都在300~600元的價格帶上,體量更大的企業,高端產品的單價也更高。古井貢酒的主力產品是原漿系列,其單價大多集中在100~200的價格帶上。而從實際銷售情況來說,古井貢酒銷量最高的產品其實是中低端產品。如此一來,古井貢酒就面臨著品牌價值感不高的窘境,業績自然也就難以提升。
另外,古井貢酒在2016年時收購了黃鶴樓酒業,并在收購過程中簽訂了為期五年“保盈利”對賭協議,股權交割日后五年內,黃鶴樓酒業承諾營收分別為8.05億元、10億元、13億元、17億元和20.4億元。
作為開年,2017年可以說是古井貢酒面臨的一個關鍵節點。目前來說,黃鶴樓酒業的營收僅為3.47億元,距離承諾的8.05億元還有著4.58億元的差距,古井貢酒必然會有“壓力山大”之感。
此時,若是披露了相關信息,或許會對古井貢酒的戰略發展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古井貢酒的大本營之困
進入2017年以來,中高端白酒市場回暖之勢日趨明顯,白酒行業呈現出了擠壓式增長,市場競爭已趨白熱化。在如此背景之下,古井貢酒的大本營——安徽市場,迎來了渠道下沉的茅臺、洋河等一線酒企,也匯聚著混戰的口子窖、迎駕貢酒等區域酒企,處于調整期的古井貢酒的競爭壓力不言而喻。
面對“外來的和尚”,古井貢酒的勁敵應該是洋河,二者分別是安徽與江蘇的龍頭,在各自的省內都有足夠的市場基礎與調配資源。據了解,2016年洋河在安徽市場的銷售額就已突破了14億元。就目前而言,洋河在安徽的銷售額已超過10億元。而其銷售額一旦實現了20億,古井貢酒就很危險了。
而從年報中可以看出,在徽酒的內部陣營中,古井貢酒的營收雖然遙遙領先,但就凈利潤而言,口子窖與其相比,差距并不明顯。
外憂內困之下,古井貢酒也只能不斷地推進產品升級,并加強對經銷商的管控。據說,現在古井貢的經銷商只能代理其某一品牌,也只能在某一區域銷售,一旦越線便會受到懲罰。
縱觀全國化企業,無一不是具有全國化的品牌與團隊,但目前的古井貢酒在此方面還稍欠火候。
盡管實現了營收與凈利潤的雙增長,古井貢酒的發展之路仍然有種步履維艱的感覺。因此,古井貢酒選擇避談增長因由,也是慎之又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