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啤酒行業今年呈現出“旺季不旺”的態勢,包括青島啤酒、百威英博、嘉士伯等在內的啤酒“巨頭”銷售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嘉士伯更是關閉了11家在華工廠。
受中國市場“拖累”,全球啤酒市場業績也陷入低迷,隨之而來的則是行業內并購不斷,啤酒市場格局生變。在華潤啤酒完成對雪花啤酒的全資收購后,中國啤酒市場將迎來華潤與百威的“雙雄爭霸”格局,同時也將催生一批個性化高端啤酒的誕生。
格局1
全球啤酒市場受在華業績“拖累”
今年上半年,各大啤酒企業業績紛紛下滑,其中華潤啤酒營業額同比下降1.8%,青島啤酒營業收入同比減少8.22%,百威英博中國市場總銷量較去年同期下降1.8%,另一啤酒巨頭嘉士伯的銷量更是下滑了8%。
嘉士伯方面近日還透露,目前已關閉11家在華工廠,僅今年就計劃關閉6家,此外還將進行大規模裁員。事實上,自去年起,業績不佳的嘉士伯就開啟了關廠節奏,但“瘦身”后業績仍未好轉。
10月13日,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嘉士伯在華主要子公司重慶啤酒董秘辦,相關負責人回應稱,目前公司已關閉旗下8家工廠,“這確實是嘉士伯過來后做的事情,關閉的都是虧損工廠。”
事實上,受中國市場“拖累”,全球啤酒市場整體出現疲軟態勢。歐睿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啤酒銷售量近十年內首次出現負增長,其中最主流的標準啤酒銷量下滑超過2%。
啤酒行業專家方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啤酒消費國,占全球啤酒銷量超過24%,所以全球啤酒銷量下滑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中國啤酒市場的拖累。
嘉士伯首席執行官郝瀚思就曾公開表示,受中國啤酒市場疲軟、大眾化啤酒市場下降以及在華東地區關廠的影響,已經影響到嘉士伯在亞洲地區的業務。
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認為,啤酒銷量下滑與我國人口老齡化有關,“新興年輕消費群體沒有接上來”。而青島啤酒董秘張瑞祥日前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國家對啤酒行業目前沒有保護或限制政策,大量外資啤酒或進口啤酒進入中國市場,導致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格局2
“低端過剩高端滯后”成行業瓶頸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1-6月,中國啤酒行業累計產量2251.6萬千升,與2015年同期相比減產205.4萬千升。自2014年7月以來,國產啤酒產量已經連續下降24個月。
“中國啤酒最大的瓶頸在于,低端啤酒銷量下滑,高端市場卻沒有做起來,目前處于青黃不接的節點,很難做。”朱丹蓬認為,整個中國消費結構的升級和社會的老齡化,使得啤酒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發生很大變化。此外,健康意識的提升也使得一些人認為喝啤酒對身體健康不利,對銷量造成一定影響。
方剛也認為,隨著我國中產階級消費崛起,個性化需求出現,中國啤酒市場將出現兩大紅利:中高端紅利,未來普通低端產品將繼續下滑,高端、超高端產品上升;聽裝酒紅利,易拉罐目前市場占比已達到22%,且每年仍在保持增長。
記者了解到,為應對市場低迷,目前雪花啤酒、燕京啤酒、珠江啤酒等均已開始著力發展高端啤酒產品。而青島啤酒董秘辦相關負責人近日在接受記者的“投資咨詢”時則稱,“整個行業都不好”,公司目前沒有發展高端啤酒的計劃,仍維持原來的戰略。
朱丹蓬認為,與雪花、燕京、珠江一樣,實際上青島啤酒也在著手做高端產品,例如1903、奧古特等新品,“但還沒有做起來,沒有形成良性循環”。
格局3
中國啤酒市場呈寡頭趨勢
伴隨啤酒市場業績低迷的是全球啤酒行業并購不斷。近期,南非米勒股東支持790億英鎊被百威英博收購,成為史上規模最大的收購案之一;日本朝日控股近期宣布出售康師傅飲品部分股份,出售收入將用于收購英國大型啤酒企業南非米勒旗下的4家歐洲啤酒企業;華潤啤酒則近期宣布完成對雪花啤酒的全資收購,此收購案也備受業內關注。
談及收購原因,華潤啤酒董事會表示,按銷量計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場,啤酒行業正在轉型,預期未來銷量增速較以前會有所放緩而消費逐步升級。“我相信有關轉變會為行業帶來長遠健康發展,將來行業可能會進一步整合機會。”
業內認為,完成收購后,華潤啤酒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位居啤酒行業第一,成為“寡頭”,而市場上將從“多強并舉”轉變為“一強多強”的局面。
朱丹蓬認為,華潤收購雪花股份會形成一個寡頭效應,形成與百威等外資品牌相對抗衡的局面,牽制百威的高速發展,“從國家戰略和經濟戰略上來講,這一布局是對的”。而百威英博收購案如果成功,將更利于百威發展。目前來說,對中國市場還沒有太大影響。
方剛則認為,中國啤酒市場將更加集中,進一步分化為雙王爭霸格局,即雪花和百威的“龍虎斗”。同時也會催生一批個性化高品質的小企業產生,“一邊是高大強的資本游戲,一邊是小而美的精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