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看待、分析本區域自然條件的優劣勢,尊重葡萄酒產業的自身規律,制定合理的規模和發展速度;根據本區域的條件及產業現狀,合理為產區或區域及產品定位,這樣葡萄酒產業才能得到更加長遠的發展。
19世紀早期,拿破侖三世借巴黎世博會的影響,將波爾多葡萄酒以產區形式向全世界推廣,成就了今天法國葡萄酒在全球的地位。而這種產區推廣,也成為全世界效仿的經驗與模式。如今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已經由快速發展期進入戰略轉折期,在發展的過程中,居安思危,積極借鑒國外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先進經驗成為主要發展方向,而以葡萄原料基地建設為依托,以品牌引領和技術創新為支撐,優化資源配置和品種結構,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建立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體系,培育具有中國特色的葡萄酒文化,促進中國葡萄酒產業形成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提升中國葡萄酒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推動中國葡萄酒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成為中國葡萄酒行業的普遍做法。
近幾年,我國葡萄酒產業發展迅速,釀酒葡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發展勢頭令人振奮。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葡萄酒產業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釀酒葡萄種植基礎薄弱、技術人才匱乏、種植理念出現偏差等等。歸根到底,是自我特色不夠突出,在縱觀國際葡萄酒發展的問題上,產區概念成為不容忽視的話題。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不容小覷的葡萄酒品種
我國葡萄酒產業無論是在產量、產品品質,還是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上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達到較好的水平,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從國內外的情況來看,我國葡萄酒產業又到了新的關口,既有新的發展機遇,也將面臨更高層面、更嚴峻的挑戰。在國內外葡萄酒品牌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葡萄種植與管理問題也日益凸顯,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短板。而釀酒葡萄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成為影響我國葡萄酒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俗話說,“七分原料,三分工藝”,釀酒葡萄對葡萄酒行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要想使中國葡萄酒產業再上一個臺階,實現質的飛躍,就必須透徹地了解并解決我國在釀酒葡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目前,中國葡萄酒產區大多是自發形成的,在國家層面沒有進行周密地產業規劃,各地的規劃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發展的規模以及市場定位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一些產區還出現了“局部過熱”的現象,所制定的產業發展規劃普遍缺乏對整個行業的深入分析,對行業中存在的問題不夠重視。時下,市場上的葡萄酒產品大多定位為中高端,不能清楚地認識自身定位,這使得適合廣大消費者的餐酒產量偏少,影響更多消費者享受葡萄酒產品,最終將影響整個產業進一步做大。
要客觀看待、分析本區域自然條件的優劣勢,尊重葡萄酒產業的自身規律,制定合理的規模和發展速度;根據本區域的條件及產業現狀,合理為產區或區域及產品定位,這樣葡萄酒產業才能得到更加長遠的發展。
同時,我國釀酒葡萄品種比較單一,紅色品種中超過60%為赤霞珠,白色品種中超過70%為霞多麗,如此高度集中的單一品種,很難適應中國地域廣闊、釀酒葡萄產區自然條件各不相同的生產局面。各地區或基地缺乏有自己特點的,或優勢釀酒葡萄品種的種植,從而造成了產區、企業葡萄酒產品的品種單一,特點、個性不突出的局面。目前,我國葡萄酒市場上的產品以干紅葡萄酒為主,干白葡萄酒產量比重仍然偏低,其它葡萄酒更是鳳毛麟角;品種葡萄酒干紅葡萄酒幾乎全是赤霞珠,干白葡萄酒則有80%是霞多麗。
要篩選、種植本區域有特點、優勢的釀酒葡萄品種,做好基礎工作。例如,近年來,蓬萊產區為解決葡萄品種同質化問題,除優化本地主栽的赤霞珠、蛇龍珠、貴人香、霞多麗等品種外,還依托中糧阿海威苗木公司,積極選育出了適合本地區栽培的優質新品種。目前,泰納特、泰姆比羅、馬薩蘭等一些特色品種正逐步得到推廣。昌黎產區華夏長城等公司也曾多次與高校聯合,引進新型釀酒葡萄苗木。在葡萄酒產品同質化嚴重的時期,其個性化更顯得尤為重要。
原材料的重要除了釀造好的產品外,更是打造獨特產區的亮點。同樣在中國市場上叫好不叫座的意大利葡萄酒正是瞅準中國本土釀造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而開始了自己瘋狂的攻勢。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中國區總協調官司凱培認為,中國市場尚未出現與針對某以產區葡萄酒品類的體系相配套的教育系統,也沒有一個持續、常規招生的葡萄酒教育體系。
也正是這種“漏洞”,讓意大利人看到了進口酒開拓中國市場的新方向,精做產品種類的推廣,從去年開始意大利政府已經開始重視并增加了對中國市場的投入,越來越多的協會和生產商開始意識到中國市場的價值,更多針對中國市場的推廣和活動已經開始在計劃中,特別是從今年開始,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和意大利領事館加大了對葡萄酒的推廣。據意大利農業和食品市場研究所報告,2017年,意大利葡萄酒出口總額超過56億歐元。
作為中國第一家專注意大利葡萄酒經營并取得成功的進口商,上海華飲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強認為,投入需要與產出成正比,這也是先有雞或后有蛋的問題,但中國是特別的市場,歐美模式基本不靈,外來品牌要想有所建樹,需要“瘋投”的勇氣。
而這些瘋狂,似乎也可以喚醒中國產區對自身種類發展的新投入。目前,中國產區已經開始了自己針對性的嘗試,例如吉林的鴨綠河谷產區利用自己地理優勢開展冰酒種類的推廣,而秦皇島的昌黎產區則開始擺脫大規模種植赤霞珠的模式,投入嘗試新的葡萄品種馬瑟蘭。
建設自己的葡萄酒文化
解決原材料單一問題的同時,也可以打造產區特色。隨著我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和葡萄酒文化建設,已經不能適應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企業在產品推廣中,企業概念性的東西偏多,缺乏對外來葡萄酒文化本土化的研究,不重視與消費者的溝通,沒有真正構建適應本土消費者的推廣體系。
所以,探索并逐步建立自己的葡萄酒文化十分重要。在產品銷售中,針對不同定位的產品,要有差異地結合葡萄酒文化進行產品推廣。葡萄酒產業已經進入到了品類升級、產品升級、渠道升級、品牌升級、傳播升級的新時期。對于國產酒而言,產區營銷也進入到了新時代。
從西方釀酒發展產區發展我們可以看出,產區的確立在產品的推介上有著絕佳的優勢,而產區名氣的響亮,更作為產品附加值,為產品加分。我們大抵可以為產區營銷推廣分出三個本質:
第一,產區營銷要基于“風土化”。“風土化”首先表現為“稀缺”,因為受自然條件限制,葡萄酒的產能是有限的。而且越是接近于農產品的產品就越要走產區化。不同風土會賦予產品不同的特點,什么風土適合種什么葡萄,就適合釀什么樣的酒。
第二,產區營銷要基于“特色化”。全世界的產區都是基于特色而來的。沒有特色沒有差別,就會走向工業化。一些中國葡萄酒產區在學習法國,但是過度的學習可能會迷失自己。我們應該提高自己的軟實力,提升產品品質,建立自己的特色與標準,讓消費者認可國產酒。
第三,產區營銷要基于“龍頭化”。龍頭本身就是標桿。如果沒有這樣的商標,就不會有人將品質標準化,消費者就會無法確定。例如龍井是公共品牌,大家都可以用,于魚目混珠,一旦有了標桿企業,提升了品牌乃至產區溢價,其他企業就會收到追捧。
目前,國內幾大葡萄酒品牌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一線品牌和二線品牌占據著大部分市場份額,這種格局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他們自身的品牌優勢也為他們在產區推廣的風土中達到了雙贏的態勢,例如長城在自己全國各個生產區域打造出的產品是有著自己產區特色的,例如煙臺產區的海岸與秦皇島產區的五星,再到賀蘭山的云莫。大家都保持著是同一品牌下,卻不同特色的亮點,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
同時,我國葡萄酒的消費主要集中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隨著葡萄酒產品的推廣以及葡萄酒文化知識的普及,將有更多地區的消費者逐步接受葡萄酒產品,葡萄酒消費市場將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