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出英雄,亂世也出大師。也有人說:亂世出妖孽,盛世出大師。不管怎么出,我們總是希望可以出大師,最好量產,但質量別差了。
遠的不說,民國是中國貧窮且受欺侮的時期,但卻出現了華羅庚、梁思成、吳大猷、蘇步青等大師。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大師?這個問題不在今天的討論之列。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大師不是自封的,是大家給的。我們敬仰大師,是因為大師的技藝和德行。一般而言,中國的大師要具備四個基礎條件:
1、有完整的文化知識系統底蘊和架構;
2、三觀要正;
3、掌握了最先進或最好的技藝;
4、必須有中文功底。
中國葡萄酒這些年也涌現出了一批令人尊敬的、有水平的釀酒師和酒評師。這是一股推動中國葡萄酒成長非常重要的力量。由于怕掛一漏萬,我就不列舉了。
當然,也有很多看似履歷很嚇人,也貌似很牛,但其實真較起真來,還真不咋地。一次,和李華、陳澤義等一大桌人喝酒,大家要論論從事葡萄酒的時間,本來我以為咱也不賴,接觸葡萄酒20年了,沒想到,一論嚇一跳,在桌上的人很多都超過了30年,雖然時間不能說明所有問題,但至少讓人肅然起敬。
中國就是因為有了很多數十年堅持在這個行業耕耘的人,才不斷地推動這這個行業的發展。
當然,葡萄酒大師和其他藝術類的大師不同,葡萄酒大師都是活著的時候就要被認可。但其他的大師卻未必,例如梵高在自殺的時候,他做夢也沒想到,他真成了世界級的大師。
言歸正傳吧。
酒評家作為連接消費者和酒莊的橋梁和紐帶,讓很多深藏的美酒見天見日,而且馥郁芬芳。很多人羨慕酒評家的工作,天天講酒、喝酒、走遍世界,過了一生的“品味生活”。
看到一篇文章,說在線葡萄酒交易網站Wine Owners在2015年曾經做過一份問卷調查,受訪的葡萄酒投資者里面有超過30%會從專業的葡萄酒媒體獲取購買建議,而且有超過40%會加入付費訂閱的酒評網站,參考權威酒評家的意見。
國外的很多葡萄酒國家,很多媒體都有葡萄酒品評專欄,但中國卻很少。世界上從事葡萄酒評論的專業人員很多,但是真正有世界級影響力的酒評家其實也并不多。帕克、杰西絲·羅賓遜、尼爾·馬丁、詹姆斯·薩克林......
我們的釀酒大師是藝術的使者,而酒評家就像天使,把藝術的作品帶給飲者,使葡萄酒世界變得絢麗而多彩。
我幾年以前在文章中就寫過:中國缺少兩個“大師”:一個是中國的風土大師;一個是中國的風尚大師。當時我的意思是想說:中國缺少世界級的釀酒師和世界級的酒評師。一個釀造,一個品評。
當然,現在越來越多,有一部分小荷已經露出了尖尖角。但整體而言,中國葡萄酒很牛的酒評師還是少,中國為什么缺少大師級的酒評家呢?
1、中國葡萄酒的市場氛圍還不夠。葡萄酒這些年上升速度雖然很快,但畢竟飲用的普及性還不夠,正在走進普及時代。很多中國消費者對葡萄酒的認知不足,例如興趣、愛好、飲用習慣、專業度等都沒形成。還有大量的人都沒喝過葡萄酒呢。
這也沒辦法,中國人骨子里是“白酒基因”,沒有葡萄酒基因。白酒比較“俗”,從文化上非常流行,不僅是因為便宜,更因接地氣,整幾;ㄉ锥伎梢院鹊媒蚪蛴形。白酒文化深厚,但葡萄酒不行。雖然在高檔場合已經成為主流酒種,但面向整個市場,葡萄酒畢竟現在還不是主流酒種。啥時候市場氛圍真的起來了,葡萄酒也普及了,必然會出現更多的酒評師。酒評師也是時代的產物,是市場需求的產物。
2、現在在大陸、香港、臺灣等也有一些酒評師,其中部分人的水平是很高的。但大部分酒評家被過度商業化了,很亂,所以缺少公信力,消費者也不太相信,也沒法相信。酒評家不應該屬于某一個品牌或者某一家企業的酒評師,也不是誰給錢就說誰好,更不能亂說。這就是前面說的大師級酒評師的三觀要正,而且要很正。三觀就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崇高的真善美為三觀的追求目標。例如價值觀,作為評判事物的標準,什么是好與壞?什么是多與少?什么是大與小?這都和價值觀有關。例如一個人苦中作樂還是整天痛苦不堪?這就是價值觀在起作用。
3、中國的很多酒評家喝的酒還不夠多。葡萄酒的研究不是關起門來自己琢磨就可以的,你必須多喝多了解多研究。葡萄酒的有關大師和其他行業大師不同,沒有去過足夠多的地方,沒有喝過足夠多的酒,你是很難品評的。而且,你還不能總喝好酒,爛酒也得喝,要不你咋知道個中原委。沒喝過足夠多的爛酒,想成為大師是沒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