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秘書長何勇表示,現在消費者的觀念發生很大變化,正從基礎性需求過渡到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這也就導致占市場主體地位的低端啤酒產品需求嚴重下滑。
按照常理,每年夏天都是啤酒的“熱賣季”,但今年夏天,對國產啤酒商而言甚是難熬。
近日,多家啤酒上市公司公布半年報,可謂哀鴻一片:大部分企業收入出現下滑,少部分凈利潤雖有所提升,但并不可觀的增長也是靠節省開支“勒緊褲腰帶”。
啤酒專家方剛表示,天氣因素、餐飲消費需求不振、競爭環境、價格戰激烈等,均是啤酒行業成績不如意、企業營收增長乏力的原因。
此外,方剛坦言,產品同質化嚴重,重渠道輕消費者且缺乏品牌創新,是國產啤酒暴露出的主要問題,也是致使其在快速升級的消費市場中增長乏力的主因。
而此消彼長間,進口啤酒迎來了絕佳的增長契機。
盈利全靠省
作為8家A股啤酒上市公司中首家發布業績報告的蘭州黃河,其率先交出的“成績單”可謂慘不忍睹:公司在報告期內虧損3197.5萬元,同比下降119.1%。
燕京啤酒中報顯示,上半年營業收入62.9億元,同比減少10.6%,凈利潤4.5億元,下降24.41%。計算發現,作為旺季的二季度,燕京啤酒銷售收入只有32億元左右,相比去年二季度少了7億元左右。
青島啤酒上半年營業收入146.76億元,同比減少8.22%,凈利潤10.69億元,同比減少10.82%。
加之此前發布中報的華潤啤酒,上半年營業收入152億元,減少了1.8%,國內三大啤酒廠商收入集體下滑。
也有情況稍好些的,比如珠江啤酒和重慶啤酒。其中,重慶啤酒凈利潤增長1559萬元。而這得益于該廠的節支緊縮措施,通過節省營銷費用和管理費用,省下超過4000萬元。
記者注意到,事實上,國產啤酒的頹勢從2015年就開始了。來自咨詢公司羅蘭貝格的數據,從2010年至2014年,傳統啤酒還有3%的增長率,但到了2015年,這個數字變成了-3%。去年,國產幾大啤酒品牌,均出現了轉折性銷量下滑。
此外,2015年,國產啤酒還創下了近5年來的最低產量,共減產了251.41萬千升,同比下降5.06%。今年這一狀況并未轉好,數據顯示,2016年1月至6月,啤酒行業累計產量為2251.6萬千升,而去年這一數據在2457萬千升。
分析人士指出,無論是從半年報、季度報還是年報來說,各大啤酒企業都呈現了疲軟的態勢。在連續20年增長后,國內啤酒業總體消費量已到了增長瓶頸,產銷量負增長或微增長將呈常態化。在方剛看來,過去價格競爭是主線,如今行業競爭格局基本趨穩,重點在于產品結構的改變、行業格局的再造。
有業內人士認為,未來3至5年,中國啤酒業大幅度增長或連續多年增長將不復存在,中國啤酒業將從成長期向成熟期過渡。
“買店”套路損毀競爭力
細究國產啤酒業績低迷的原因,有兩點不可忽視:首先是國產啤酒內功缺失,其次是進口啤酒多渠道滲透。
記者注意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產啤酒賴以生存的優勢——“渠道為王”,構成了堅固的防線。但這一優勢隨著廠商們在兼并收購的“惡性競爭”中逐漸成為影響其發展的“桎梏”。在長期“渠道為王”的市場競爭中,國產啤酒形成了“重渠道輕產品”的營銷套路。
在上一輪行業競爭中,這種營銷套路的做法是:啤酒廠商或買斷餐廳,或買斷區域銷售,甚至買下當地的啤酒公司等,爭搶市場份額,破壞了規則。
一位在啤酒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經銷商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行業內有句俗語叫“買店”,即一家廠商或者品牌通過向餐飲門店提供現金返點“搞好關系”,使后者選擇在店內售賣自己的產品,甚至不再銷售其他競爭對手的產品。
流動性高的火鍋店因一晚的酒水銷售額可達好幾萬元,成為啤酒廠商眼里的必爭之地。“最好使的辦法就是"買店"。”江蘇常州市夏苑老鵝骨頭王總經理吳海軍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這樣可以要求一家店在一段時間內只銷售某一品牌的啤酒,而不允許其他競爭對手進入。這種排他性協議體現在額度不等的買斷價格上,最高可能達到每年上百萬元。
吳海軍直言,在中國和各家啤酒品牌建立“買店”關系的餐飲店非常普遍,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比如某啤酒品牌,如果臺面上是10%至20%的銷售返點,由于競爭激烈,實際操作起來,最高的返點比例可能達到40%左右”。
而這種合作也給餐飲終端帶來了可觀的利潤空間。“一瓶青島啤酒進價只要3.5元左右,店里賣到10元多,賣1瓶賺近7元,利益誘惑很大。”吳海軍說。
在上述經銷商看來,大多數國產啤酒品牌商太過于重視營銷,而忽略了產品本身的品牌樹立,長此以往,增長乏力也就不難理解了。
據統計,國內市場銷售的啤酒中,九成以上都是淡爽型啤酒。國產啤酒正是在產品標準流失中,喪失了市場競爭力。
上述經銷商表示,國產啤酒應該意識到立足自身,要對傳統的生產工藝進行改造,推出個性化產品,以豐富產品線。
產品渠道雙管齊下
就在國內啤酒增長遭遇瓶頸之時,進口啤酒的市場份額卻在不斷攀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進口啤酒為53.83萬千升,同比大幅上升了59.2%。2016年1至7月,中國進口啤酒37.5萬千升,同比增長26.8%。
方剛表示,進口啤酒規模的持續增長,正逐漸擠占國產啤酒市場。國產啤酒的口感偏淡,濃度偏低,且各品牌之間差異不大。而消費者熱衷于追求品質高、有特色的產品,進口啤酒自然大受歡迎。
據相關媒體報道,為了區別于國內的淡爽型啤酒,經銷商更喜歡引進國外精釀型啤酒,這一類啤酒麥芽汁濃度更高,口感更好,因此增長迅速。
據天貓商城啤酒業務負責人胥海龍介紹,按照常理,七八月才是啤酒銷售的旺季,但一些德國、意大利的進口啤酒銷量從今年三四月份就開始增長,進口品牌的整體銷量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
“這種不以季節維度來影響消費者飲用習慣的高端進口啤酒,正陸續被消費者接受。”胥海龍說。
與此同時,精釀啤酒概念也進入國內啤酒市場。珠江啤酒日前發布公告稱,將要大力發展精釀啤酒,而其他啤酒企業也陸續進入該領域。
在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看來,國外一些精釀企業的技術、設備、從業人員素質的優勢十分明顯,而國內的精釀啤酒行業,僅有少數從業人員受過專業培訓,多數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
“中國市面上很多啤酒都印上了精釀兩個字,但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精釀啤酒。”上述經銷商告訴記者,新市場的每個玩家都很小,但已經撬動了傳統啤酒公司的領地,10年后,啤酒市場的金字招牌也可能從這些品牌中誕生。
方剛認為,除了練好內功之外,啤酒企業還應該積極拓展電商等新型業態,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秘書長何勇表示,啤酒行業銷售渠道靈活,只要解決了物流問題,啤酒電商銷售將取得突破性發展。以青島啤酒為例,其除了在天貓、京東、1號店等第三方網購平臺銷售外,還搭建自有電商平臺,多渠道滿足消費者的網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