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8月30日晚間,安徽白酒四大上市公司2019年半年報全部出爐,徽酒四大上市公司上半年總計實現營收107.95億元,同比增長17.03%。其中古井貢酒實現營收59.88億元,同比增長25.19%;迎駕貢酒實現營收18.82億元,同比增長8.59%;口子窖實現營收24.19億元,同比增長12.04%;金種子酒實現營業收入5.0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80%。
實現總利潤25.56億元,同比增長26.97%,凈利潤增速跑贏營收增幅,徽酒四大上市公司整體產品結構不斷升級。
01、四大公司總營收首破百億,古井貢占比55.47%
2019年,徽酒四大公司整體上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四大上市公司上半年總營收更是首次突破100億大關,達到107.95億元。其中古井貢酒以59.88億元的營收,占比達55.47%,而2018年古井貢酒占比為51.86%,2017年為49%,所占比重不斷提高,成為四大上市公司上半年營收破百億的中堅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9年19家白酒上市公司的半年報中,古井貢酒凈利潤增長率超過“茅五瀘”位列第二,而排第一位的皇臺酒業實為虧損收窄,不具有參考性。“掙錢能力”的提升,成為古井貢酒半年報中的一大亮點。
對此有行業專家表示,古井貢酒凈利潤高增長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產品結構的加速上移,200元價格已逐漸成為徽酒主流價格帶,古8及以上產品已經開始放量,企業盈利能力提升;二是省內完成渠道深耕之后,銷售費用率降低,古井貢酒二季度銷售費用率為29%,同比下降7.1個百分點。
02、迎駕貢酒“搶發”半年報,口子窖戰略布局新高端
近年來,一直都是口子窖第一個發布“半年報”、“年度報告”,但是今年的半年報被迎駕貢酒搶先了,且在半年報發布之后的8月8日,迎駕貢酒股價一度逼近漲停。
近年來,消費升級成為區域龍頭酒企保持高增長的主要原因,迎駕貢酒中高端主導產品生態洞藏系列于2015年才正式上市,經過4年的培育,緊扣“生態白酒”的好牌、打造生態白酒產區、講好生態白酒故事,2019年上半年,安徽迎駕洞藏酒銷售有限公司(負責生態洞藏在六安、合肥區域和北京、天津、南昌、武漢、上海、南京銷售)實現營業收入8.56億元,讓徽酒在中高端層面的“三強并立”變成了“四強相爭”。
在生態洞藏系列達到一定規模之后,迎駕貢酒明顯加強了品牌方面的投入,費用投放高舉高打。構建以央視為傳播高地,省內及周邊高速高鐵為落地主體,多個新媒體為輔助手段,系列營銷活動為溝通觸發點的立體化傳播矩陣。生態洞藏系列的高增長,也讓迎駕貢酒在區域白酒中具備了更多的看點。
口子窖在2019年上半年在營收上相對放緩了腳步,但凈利潤層面依舊保持高增長態勢。此外,口子窖在8月份新推出兩款戰略產品:口子窖·初夏珍儲 / 仲秋珍儲,鎖定200元和400元價格帶。預計新品在導入后將隨后進入放量期,有望承接主流升級價位(200-300 元)紅利,或許口子窖三季度業績會給行業一個驚喜。
03、金種子進入關鍵年,五大特點把脈徽酒江湖下半場
2019年上半年,金種子酒業觸底反彈再次出現波動,表明了區域酒企依然處于承壓狀態。金種子酒在產品升級、品牌升級、品質升級、管理升級等層面都做出了積極的舉措。目前企業的營銷重心聚焦到金種子年份系列上,金種子年份系列升級關乎金種子酒再度成為徽酒中的“種子選手”的關鍵。
近年來,白酒企業在擠壓式競爭中增長,主要是依靠品質、品牌的內動力來實現,經過長期競爭,安徽省內已經形成較為穩固的競爭格局,而消費的升級進一步導致徽酒品牌強分化的出現,安徽白酒行業發展將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古井貢酒破百億已成定局:在2018年古井集團破百億之后,2019年古井貢酒破百億已經成為了定局。在一線品牌白酒對安徽酒業版塊強力擠壓并提出嚴峻挑戰的情況下,古井貢酒龍頭效應將提升整個徽酒板塊的影響力。
二是“走出去”將成為徽酒企業最堅定“立場”:外面的品牌“涌進來”,安徽的白酒品牌也正積極的走出去。從金種子酒構建江蘇、江西、湖北、河南四大運營中心,到迎駕貢酒江蘇、上海市場大商模式重點深耕;從口子窖“省內大商走出去”,再到古井貢酒以古20為核心在全國市場插旗,“走出去”已成為徽酒企業最堅定“立場”。
三是安徽健康白酒跨入新元年:2018年安徽健康白酒市場發展迅速,2019年古井貢酒·37℃亳菊以“大品牌、大招商、大傳播”,在安徽市場掀起新一輪的“健康風暴”。
四是營銷創新成為增強品牌主動性和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當前徽酒營銷創新亟待提高,對現代消費文化的研究不深,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提升。
五是行業洗牌將再次提速:2018年開始,無論是光瓶酒領域還是中高端、次高端領域,一線名酒和省外龍頭酒企紛紛加大對安徽市場的攻勢,而在經過一年乃至數年的培育之后,這些酒企將進入良性動銷階段,留給區域中小酒企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目前安徽白酒企業超500家,規模以上酒企112家,在多重擠壓下,大部分酒企都要面對新的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