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寫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曹操,推行禁酒令,他認為,飲酒喪德,為正世風,所以要禁酒。上個世紀30年代,美國也推行禁酒令……
歷史的經驗證明,酒是禁不掉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喝酒是會上癮的,戒酒如戒煙,難。尤其是在幾千年飲酒歷史的中國,酒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
2012年“三公消費禁令”,白酒出現斷崖式下滑。
五年后的今天,白酒行業蠢蠢欲動,仿佛又回到了2012年之前,大有卷土重來之勢。“三公禁令”真的管得住官員的酒癮了嗎?
多地政府部門,央企國企單位陸續下發了《關于開展違規公款購買消費高檔白酒問題集中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擬于8月底前對違規公款購買消費高檔白酒問題開展一次集中排查整治。
很明顯,高檔白酒消費沒有禁住,不過是由地上轉入到了地下,由明處轉移到了暗處。
喝慣了茅臺的人,是很難喝得下其它白酒的,這就是消費習慣,路徑依賴。作為高端白酒的代表,茅臺終端價格節節攀升,市值更是屢創新高。
這釋放出一個信號,高端白酒市場回暖,消費強勁。是否都是大眾消費、商務消費呢?背后有沒有公務、政務消費的推波助瀾?如果沒有,為何政府部門又開始下文,排查高檔酒消費問題?
近年來,關于官員腐敗,消費高檔酒的新聞時有發生。
2017年5月25日,貴州紀委通報稱,畢節市委原常委、副市長羅建強因嚴重違紀被雙開。他曾被通報違反八項規定,收私企老板26瓶茅臺酒。
2013年至2016年,河南信陽市財政局原局長李敦峰違規收受下屬單位和管理服務對象送的禮金17.4萬元、茅臺酒39件。
《中國紀檢監察報》曾在2015年1月5日發布了云南省德宏政協原主席楊躍國違紀違法案件剖析。文章稱,身邊的工作人員清楚,楊躍國抽煙一定要抽高檔煙,喝酒一定要喝茅臺,如果喝酒時沒有茅臺,就會批評人。在他的公務車上,隨時都準備著兩三箱茅臺。
很多案例都是發生在2012年“三公禁令”以后,都屬于十八大之后“不收嘴”的。
官員腐敗,消費高檔酒,板子當然不能打在高檔酒上。除非高檔酒,主動迎合腐敗,甚至充當腐敗的潤滑劑。
前面兩個案例很明白,官員公款購買高檔酒實際上少之甚少,多是與企業的商業活動中,人情禮節中,收受或飲用的。
為什么要喝茅臺?面子使然。魯迅在《且介亭雜文·說“面子”》里說,面子是中國人的病態精神,只要抓住了這個,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辮子一樣,全身都跟著走動了。
面子是什么?轉化成專業術語就是品牌。在白酒行業,有比茅臺品牌更強的嗎?只要沒有,要面子的中國人,就不能不喝茅臺。
客觀來講,腐敗與茅臺無關,也與其他高檔酒無關。批判茅臺,批判高檔酒,不過是柿子挑軟的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