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五糧液開始在心智上挑戰茅臺的時候,也就是在戰略上反擊了洋河,做到了“一石二鳥”。
這句話是我瞬間想到的,不知道對不對,是否符合白酒前三甲茅臺、五糧液、洋河的競爭態勢。如果不對,算我沒說。
可能高手之間的較量就是如此,不在于一招一式,而在于心智。洋河挑戰五糧液是如此,五糧液挑戰茅臺也是如此。媒體不會“靜待花開”,他們關注的是你有沒有即時的挑戰動作。
雖然在體育賽事中,前三名都能拿到獎牌,但是在事實上,人們只能記住冠軍和亞軍,一個是霸主,一個是挑戰者。在商業上也是如此,人們只關注前兩名,比如手機領域的蘋果、華為和三星。前幾年是蘋果和三星之間的較量,但是隨著華為上來了,三星已經人們遺忘的差不多了。白酒行業也是,茅臺、五糧液之間的老大之爭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
但是最近幾年,好像人們更關注的是洋河能不能超過五糧液成為這個行業的“老二”。分析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有四。其一、洋河在過去15年中發展迅猛,一飛沖天,喜歡看熱鬧的人們希望看到他飛得更高。其二、茅臺、五糧液的二元爭霸賽在白酒行業上演了20多年,業界需要一點新意,洋河就是那點“新意”。其三、就是與五糧液相比,洋河更善于運用媒體,來炒作有利于自己的“茅五洋”之爭話題,在互聯網時代“吸睛大法”就是“營銷大法”(這一點,五糧液做的尤為不好)。其四、最近幾年,茅臺已經被神化,絕大多數人認為神是不可超越的,而洋河挑戰五糧液則是“人與人”之間的戰爭,存在更多的變數,這個變數就是“洋河有可能超過五糧液”成為行業“老二”。
只是人們不知道,這個“老二”可不好當,對白酒大王五糧液而言,尤甚。
迎來“曙光”時代
茅臺挾“國酒”以令天下,是白酒行業想當然的“一哥”。但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偏偏五糧液把茅臺“一哥”給挑下了馬,并在2010年之前的近20年間,在銷售規模及單品價格上超越了“茅臺”。
在2000年前后,五糧液“白酒大王”的封號開始在白酒行業流行開來,不知是“自封”,還是“他封”。但“國酒”居廟堂之高,高高在上,“大王”處江湖之遠,雖然霸氣十足,但總少了一點萬民敬仰的“帝王威嚴”。歷史一再表明,革命的最終目標不是在地球上消滅帝王,而是把自己送上“帝王的寶座”。
革命尚未成功,五糧液繼續努力。所以在2000年左右,五糧液拋出了著名“國酒不能搞終身制”觀點。這一觀點在白酒行業擁有強大的、持久的生命力和號召力。因此在2012年,茅臺申請“國酒”商標最終在行業的一片反對聲中被國家商標總局駁回。這從法理上表明,無論革命前輩和開國元勛們多么喜歡茅臺,這也是他們個人的“私事”,茅臺不是欽定的“國酒”,也和五糧液、汾酒們一樣,需要在一個叫“白酒的江湖里”打打殺殺。世上本無“國酒”,茅臺可以挑戰,但能否夠挑戰成功,那就看挑戰者的水平了。
與茅臺相比,當年的五糧液就是后起之秀。前者是醬香鼻祖,是老四大名酒,后者并沒有這樣的名頭,但是他又是憑什么趕超茅臺20年的?
靠的是一股子霸氣,霸氣來自于當年五糧液董事長王國春。在白酒行業,王國春是惟一一個可以茅臺集團名譽董事長季克良齊名的人物。在各種條件都不如茅臺的1990年代,王國春審時度勢,敢為人先,愣是靠持續提價,擴大產能,買斷經營等創新戰略成就了五糧液白酒大王的地位,力壓瀘州老窖、汾酒等昔日霸主,并與茅臺并駕齊驅20年。
敢為人先,銳意進取,開放經營是王國春作為五糧液集團董事長給業界留下深刻印象。但是隨著五糧液崛起成可以PK,甚至超越茅臺的白酒大王,五糧液給外界的感覺是始終高高在上,似乎有了“國酒”一般的威嚴,內部關系很復雜,對外宣傳很“八股”,戰略上趨于保守,對白酒產業競爭生態疾風驟雨的變化始終無動于衷。尤其是面對而茅臺的持續提價和洋河的步步緊逼更是謹小慎微,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
“大王”病了,得了典型的“大企業病”。在得病之前,白酒大王五糧液是白酒行業的令同行敬畏、羨慕的“老大”,在得病之后,白酒大王成了夾在茅臺和洋河之間兩頭受氣,并被媒體反復架在火上烤的“老二”。人們總是不斷猜測,新國酒洋河什么時候能夠超越白酒大王五糧液,至于什么時間,只能看猜測者的心情。
不是“老大”的“大王”,還是那個令人敬畏的“大王”嗎?對五糧液而言,這是一個被業界質疑、始終如坐針氈的黑暗時代。但這個黑暗時代在2017年3月23日已經結束了,因為五糧液的“曙光”來了。
從3月下旬,到現在8月中旬,五個月過去了,這是一個看似沉默的時間段。但是,五個月后,整個行業都屏住了呼吸,等待著白酒大王五糧液的雷霆出擊……